篮球冠军

喜剧片西班牙2018

主演:哈维尔·古铁雷斯,雅典娜·玛塔,胡安·马加略,路易莎·加瓦萨,路易斯·贝尔梅霍,丹尼尔弗莱雷,胡利奥·费尔南德斯,维森特·希尔,伊西娅尔·卡斯特罗,查尼·马丁,哈维尔·费塞尔

导演:哈维尔·费塞尔

 剧照

篮球冠军 剧照 NO.1篮球冠军 剧照 NO.2篮球冠军 剧照 NO.3篮球冠军 剧照 NO.4篮球冠军 剧照 NO.5篮球冠军 剧照 NO.6篮球冠军 剧照 NO.13篮球冠军 剧照 NO.14篮球冠军 剧照 NO.15篮球冠军 剧照 NO.16篮球冠军 剧照 NO.17篮球冠军 剧照 NO.18篮球冠军 剧照 NO.19篮球冠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23

详细剧情

  马尔科(哈维尔·古铁雷斯 Javier Gutiérrez 饰)是西班牙职业篮球甲级联赛中的第二教练,个性向来傲慢无礼的他,因为和球队的第一教练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而惨遭球队解雇。之后,靠喝酒来抒发心中郁闷情绪的马尔科驾车撞倒了一辆警车,并且最终成功的将自己弄进了警察局。  法官给了马尔科两个选择,要么坐牢两年,要么去社区服务一个半月,马尔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就这样,马尔科成为了一支名为“Los Amigos”的球队的教练,这支球队里的选手全部都是精神残障者,而帮助马尔科训练的,是名叫朱里奥(胡安·马加略 Juan Margallo 饰)的老者。在解决自己的职业麻烦的同时,马尔科还需要修复自己和妻子之间的关系。

 长篇影评

 1 ) 高级

高级

高级,真的高级。

这是篮球冠军这部电影看完,尤其看完结尾处两个结局设计后,忍不住的由衷感慨。

这是2018年4月西班牙的一部电影,据说是西班牙2019年申奥电影,讲述了西班牙大学生联盟的助理教练因为酒后驾驶事故,被判90天社区劳动,然后到一个由智力缺陷/唐氏综合征队员组成的篮球队当教练,并带队拼搏取胜的故事。

这种电影要拍好,本来就很难,

首先故事不算新颖,失落教练和民间选手一拍即合创造辉煌的故事大家都几乎耳熟能详了,难有新意。

如果是拍纪录片,有真实的背景,贵在难得,倒是比较容易出彩,但这只是个故事片。

这种难处,在处理结尾情节的时候表现的尤为突出。

电影里,经过曲折努力,主人公作为教练带着球员一路到了总决算,进行冠亚军争夺。

比赛进行到最后,一次决胜球的三分出手,如果球进,就赢得总冠军,反之则功亏一篑。

看到这个时候我暂停了一下,开始思考:

  1. 如果进球了,那么这个电影结局也就落了俗套,而且这个情节下,似乎没有什么后续操作空间可以配得上豆瓣接近7分的评分。
  2. 球不进,那就失去这个辉煌,那之前所有努力,主人公的情感,转变,铺垫都得不到升华和承认。

两难。

导演的处理手法很高级。

首先是最后一投的出手方式,是由一个球员跑到后半场,背对着篮筐出手完成的。这和开始第一次训练时候,这名球员举止和性格呼应。

再者,这样的出手下,导演没有挑战常识,最终球没有进筐,比赛结束,他们输掉了比赛和冠军。

这里,导演给了主人公,也就是教练沮丧绝望的镜头,之后发生的剧情反转在于场上两队的队员们,那些智力缺陷,但是各有特色心地善良的队员,比赛结束后的他们,相互欢笑,拥抱,狂欢。甚至连工作人员,观众都一起唱跳了起来,教练自己,最后也众人相拥,欢呼,一起都喊着冠军,冠军,冠军。

对于看惯了如NBA等比赛中,败者脸色黯然走进球员通道,而胜者欢腾的我,这种反差震撼极大。

这点明了体育运动和比赛对于这些人们的意义,不再是像我们那么执着输赢,而是参与,融入,喜悦。

这也是体育的真正精神和魅力,哪怕是竞技体育。

至此,主人公也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课,放下了狂躁,执着,和对失败及不完美的恐惧。

这样的结尾设计虽然值得称道,但其实不算拍案叫绝,不过因为这部电影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获得过07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的 哈维尔·费舍尔,所以使得拍摄和电影呈现上可以把这个结局表现的细腻精致,让人拍案叫绝。

在比赛结束后的很短时间,导演用镜头,配乐,场景氛围渲染等一系列完美融合的高级手法,给了这个比赛,以及故事一个不落俗套,令人信服,又多角度切合剧情的结尾

第二个处理是在比赛结束后,导演刚刚借着主人公的口表达了主人公不舍,和长期陪伴在这支球队的意愿

但是故事没有停住,比赛结束后,因为这次的优秀表现,主人公赢得了国家队助理教练的职位

这时的处理其实也是两难和表现功力的地方

如果主人公拒绝了国家队职位,选择留在球队,这也是我觉得国内绝大多处导演手段和观众喜闻乐见的结局,那一样的问题,这部电影将落入俗套,且不合常理。

导演让主人公接受了国家队的职位,但是也让他背着躲避想悄悄离开,却给了他纠结想返回的时候遇到赶来的队员,这场告别

这里,再次体现了哈维尔身兼编剧和导演时,对情节设计以及细腻表现手法的功力和精彩

细腻到仅仅2分钟左右剧情里,你甚至不自主地跟着一起,紧张,尴尬,埋怨,遗憾,难过,担忧,转折到欣慰,开心,感动如释重负,理解。

而这一切,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声泪俱下,只是在一如平常的交谈,甚至刻意收敛的对话和表演中完成,功力可见一斑。

笔力有限,实在难以展现这几分钟结尾的精妙,希望能跟你有兴趣一看,我们再一起聊聊这些美好。

最后,要说的是,但一个情节和故事主线设计好后,往里面添加关联似乎是一种有效的手法,尤其是这些关联和电影主旨可以呼应。

比如,一个队员前期和主人公罚单情节,比如主力队员因别人醉酒失去职业队员资格情节等等。

但是又忽然想到,这种关联的运用在有效的同时,也许会让情节太多巧合,拉低故事的可信程度,又显得不这么高级了。像在读《故事会》

也许呢,我说的高级并不是真的那样,也许有更多其他值得称道的在电影中,也许干脆豆瓣6.9分真的是说明这部电影还有进步空间而不是我认为的那样,看的人不多导致样本过少从而评分不准确。

但这是我个人程度可以看懂的,跳一跳能够得着的。

满足。

深知山外有山,却也能有着身在此山的安心自得。

高级。

 2 ) 又一部被片名拖垮的好电影,我算是服了!

起名,是个技术活,对于电影来说,犹为如此。

电影名的好坏,基本决定了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但有些片方就是心够大,在起名阶段直接选择放飞自我或是放弃治疗。比如著名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直接把潜在的观众扼杀在听到片名的瞬间。

众所周知,烂片名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引进片。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强行翻译就显得极为致命。港台地区,堪称片名翻译届的鬼才。

举个例子,2012年法国著名悬疑电影《登堂入室》,直接被翻译成了《偷恋隔篱妈》。Excuse me?这是哪里来的三流情色小说吗?

盖·里奇的cult神作也没能逃出魔爪,《两杆大烟枪》竟然被翻译成了《够姜四小强》,所以,这是个蟑螂特工片吗?而正儿八经的特工片,《史密斯夫妇》更是翻译出了动态感的《史密夫决战史密妻》,绕口令都来了。

相比之下,我们大陆就很稳了,基本采用无功无过翻译法,绝对不整创意联想,老老实实逐字翻译,哪怕毫无趣味,比如《篮球冠军》。

上周,春宵就推荐了这部西班牙票房冠军,结果得到的反馈是:听介绍很感动,看片就算了吧,这个片名听上去就很俗套……

拜托~小孩子才选片名,成年人只看体验。

所以这一次,春宵带着真实的观众反馈又来了。

上周末,大象的观众已经走进影院,提前观看了这一部2018年的西班牙现象级电影。他们提到的最多的词是:感动。不少观众纷纷到豆瓣留下好评。

在这些评论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来自一名患有孤独症的小观众,他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他的观后感。

而片中扮演曼努埃尔的演员,也正是孤独症患者。

曼努埃尔,在片中是沉默寡言的小王子,他喜欢手指转球。似乎只要专注地盯着指尖的篮球,世界上就只有他一人。他常常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着最最严肃而深刻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冷不丁地开口问出来会显得有些直白而傻气,比如:你爱我吗?

他曾经在训练中,突然打断教练开口问:“你爱我吗?”,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笑得像个孩子。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曼努埃尔也渴望得到爱。

如果说,孤僻是曼努埃尔性格的一部分,倒不如说这是他出生的一部分。他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也就是我们说的孤独症。他出生在保加利亚,被一对西班牙夫妇收养。少数族裔加上残疾的双重身份,让他倍受歧视。

他与这个世界隔着一堵高墙,他不能理解外界的事物,而墙外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跟他沟通,这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将为被爱而奋斗和挣扎。

可是高墙,一直树在这些心智障碍患者的世界里。残障人设施、服务的缺失,让他们没办法作为一位社会公民享受应有的公共设施。而歧视和偏见,更是让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被他人的刻板眼光所束缚。

而这样的眼光,甚至延续到了《篮球冠军》这部电影的宣传上。

当初我们以为这样的故事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兴趣:真实的智力障碍人士出演的温情喜剧,而且已经有了市场验证,西班牙票房冠军。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多观众主动选择错过这部电影。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智力障碍”这几个字,哪怕这是一个医学上的名词,在大多数人眼中也构成了天然的壁垒。毕竟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侮辱性词汇。

在百度搜索“智力障碍电影”,跳出来的第一条是“12部高评分烧脑电影推荐 看完后感觉自己像个智障”。智障、甚至智障儿童这一类本没有情感倾向的词语,在网络使用习惯中变成了赤裸裸的讽刺。

于是在小伙伴们的建议下,我们把“智力障碍”这个词,换成了包容性更强接受度更高的“心智障碍”

但善意的回避,并非打破高墙的方法,绕过高墙,高墙犹在。

关于语术的使用,其实在电影《篮球冠军》里也有类似的讨论。影片中篮球教练第一次知道自己要教一群心智障碍患者打篮球,他的本能反应是:什么,教白痴打篮球?

“白痴“这个词,如此刺眼,当然不能公然这样描述。但教练很疑惑,为啥就不能叫”白痴“了,以前我们都是这样称呼,怎么就现在就成了不礼貌了。而且西班牙还有传统节日”白痴节“。怎么现在直呼这个词就成了忌讳?这个社会怎么突然就如此懂得人文关怀了?

这样的争论,在影片中两次出现,一开始春宵仅仅以为这是作为影片的笑点存在,是对于教授固执人设的铺垫。后来才明白这反复强调之后的含义。

它讽刺的是道貌岸然的现代人,影片中,从“白痴“到”心智障碍“词语的更换,并没有真正改变大多数人的偏见,所谓的人文关怀仅仅停留在文字游戏的层面。

这样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在许多少数群体、弱势群体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上。本意是想通过称呼的改变引起思想观念的改变,这本应该是改变的开始,没想到却变成了改变的结果。

而高墙犹在。

豆瓣评论上有一条评论让春宵深感触动:

这一条留言无疑这也是篮球冠军在国内遇冷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影片注定无法博得所谓“高端影迷”或是主流电影媒体的喜爱。

因为面对这样敏感的题材,似乎要更加小心翼翼才行。心智障碍患者面临的现实困境极多,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也非常广泛。那么,保持严肃是对待这类电影的基本态度,甚至也应该是拍摄这类电影的基本态度。

《篮球冠军》心智障碍人士+喜剧的设定不就是在消费他们的缺陷吗?这样的电影肯定不能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难道心智障碍的选题之下,只能拍摄个人苦难,讨论尖锐的社会问题,不能有笑有泪,甚至相互自嘲吗?

今年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影片当中,有一部春宵非常喜欢,名字叫《滑板少年》,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从小玩滑板长大的三个孩子:一个黑人一个亚裔一个白人。片中有一段非常“政治不正确”的场景:他们互相开玩笑,称其中的黑人小哥叫“黑鬼”,黑人自己也这样自嘲,几个好兄弟一边喝酒一边笑瘫在沙发上。

“黑鬼”这个词,在这里没有恶意,只是好朋友之间互损的玩笑。在真实的善意的语境里,连种族问题都可以是轻松的。

《篮球冠军》也是一样,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出演影片的残障人士,他们的真实生活和他们在影片中所饰演的角色几乎都有互文。那些让我们无数次开口大笑的,就是他们平常生活里可爱的特点。

影片中,无论什么时候都挂着微笑的耶和华,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他的家人说,微笑就是他的生活哲学。而影片中看似夸张的他业余时间唱重金属摇滚的段落,也是真实的,他是个绝对的摇滚乐迷。

而片中扮演教练的哈维尔·古铁雷斯,他自己的孩子也是心智障碍患者,所以他才能在影片中展现出如父亲一般的教练形象。

《篮球冠军》就是一部简单的善良的传递爱和温暖的电影。他是边缘人群电影的另一种成功可能性。

面对敏感话题,脱敏是必经之路。因为所有被定义的弱势群体,都是为了撕掉标签。当弱势群体变得不弱势,边缘人群变得不边缘,严肃话题可以不严肃,那才是我们打破高墙的一天。

 3 ) 这一群智力障碍人士,演出了西班牙的票房冠军

近年来,西班牙电影异军突起,成为冲破好莱坞统治的主流电影市场的一股旋风。

2017年西班牙悬疑惊悚片《看不见的客人》凭借着超高口碑,在首日排片只有4%的基础上,最终完成逆袭,在内地斩获1.7亿票房,也成功登顶为内地票房最高的西班牙电影

《看不见的客人》海报

其实除了商业片以外,一直以来西班牙电影在各种类型上都有所突破,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

文艺片《九三年夏天》在业内评价颇高,几乎是近年来最好的儿童电影之一,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直接拿下最佳处女作奖。

戈雅奖最佳动画《被遗忘的孩子》,更是大胆冲破童话世界的浪漫设定,直指残酷现实,用最黑暗的隐喻影射了成人世界难以启齿的丑陋与肮脏。

而在先锋实验作品上,西班牙电影也没有缺席,一部《肌肤》用重口味设定,反思了无处不在的歧视……

《九三年夏天》剧照

西班牙的优秀电影层出不穷,但真正能登上内地大银幕的却少之又少。这一次,大象想做一个小尝试,为了打破院线批片被美式电影一统江湖的局面,我们为大家选择了一部西班牙现象级电影——《篮球冠军》。

《篮球冠军》是2018年西班牙票房冠军,虽然咱们这次观影行动和西班牙观众存在时差,但我们总算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西班牙影迷所喜爱的电影的模样。让好电影遇见对的观众,是大象的宗旨,致力于分众市场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把多样性,当成重要的考量标准。

选择《篮球冠军》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品质已经得到市场的印证,而且因为它所关注的特殊群体——智力障碍人士

影片的故事灵感来源于一支真实的西班牙荣誉球队,Aderes de Burjassot 篮球队。这支篮球队的队员全部由残障人士组成,包括部分女性球员。而这只传奇球队几乎包揽了1999-2014年间的12个篮球联赛(专为残障人士设立)冠军

电影《篮球冠军》讲述了一名因为酒驾被罚社群劳动的篮球教练,被迫执教一支智障人士篮球队的故事。而片中的部分人设和训练细节参考了真实事件。比如运动员们的训练时间总是雷打不动地安排在每周二、周四。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片中饰演队员的演员们,他们本身也都是智力障碍人士。但无论是在片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分外可爱。

影片中的可爱担当要数胡安马,他喜欢小动物,喜欢和人抱抱。

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名32岁的大男孩。他在出生时出现了严重的脑出血,因此患上了脑炎,终身不得不带着疾病生活。他被为诊断为70%的残疾,眼睛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但是,他完全可以自力更生,他的工作是制作并包装手工艺品。不仅如此,他从小和普通的孩子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在他的幻想世界里,他是一名演员,虽然这在其他人眼中未免可笑。可是,他从来不甘心因为身体的缺陷限制自己的可能性,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让我试试看”。幸运的是,他终于碰到了这一部属于他的电影,并且赢得了他的第一批观众。

而影片中唯一的女队员科朗特,她拥有一张唐氏综合症患者标志性的脸庞,在剧中她是毒舌王,爽朗大方,说话总是一针见血。在赛场上,身高不足1.5米的她,是制造技术犯规的一把好手,一个女孩掀翻一个大汉,丝毫不在话下。

而在现实生活中,她的故事也极其励志,她顺利地从大学毕业,并且成为了环境教育学的一名助理。

片中每一个队员,都有自己的遭遇和故事,他们看似生来残缺,但他们却远比我们想象得完整太多。

其实《篮球冠军》的意义,就是想让我们重新思考:所谓的“健全”和“残障”难道仅仅只是局限在身体上吗?作为健全人的我们真的就比所谓的残障人士更完整吗?

在片中,也有这么一位自命不凡的健全人,那就是被迫执教残障人士篮球队的教练马克。

扮演马克的是西班牙本土影帝哈维尔·古铁雷斯,他凭借《作家》、《沼泽地》两次摘得西班牙戈雅奖影帝。这一次,他在影片中扮演一位有着性格缺陷、童年阴影,生活一团糟的中年篮球教练。

马克,是个失败的中年人,他的婚姻正在遭遇危机,执教事业又因为自己在球场上失控打人而被叫停。不仅如此,郁郁寡欢的他借酒浇愁,接着酒驾被抓,堂堂的职业大学生联赛的教练,沦落到只能手把手训练一批连球都不会拍的残障人士。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谁真正教育了谁呢?

电影《篮球冠军》不仅仅是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并且获得了去年西班牙电影最高奖戈雅奖的最佳影片。

观众们无不被这部影片所触动。因为电影里和电影之外的故事都太过震撼,而这样的震撼来自生命本身的力量。

在电影中,一群残障人士克服身体的缺陷,沟通的障碍,一次次突破自我创造奇迹,用每一次团队配合和成功投篮证明热血不是年轻人的专属,竞技不是健全人的专利。

而在电影之外,一直以来被视为边缘人士、特殊群体的人,一群从出生就注定与“演员”这一职业绝缘的人,用他们的表现,赢得了票房和掌声,狠狠地打碎了主流的偏见。

更可贵的是,《篮球冠军》是一部轻喜剧,队员们经历的训练中的汗水艰辛,生活中的对立偏见,都在嬉笑怒骂里一一化解。电影用更有温度和亲和力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支特殊的篮球队的传奇故事。

生来就背负苦难的旅途,依旧可以变成充满阳光笑语的轻喜剧。生活艰辛,但也可以不苦的。

就像扮演科朗特的女孩常说的那样:生命只有一次,我今天还活着,便要这样活下去。

3月17日,《篮球冠军》将在大象进行超前点映,仅此一天。

《篮球冠军》是大象的一次全新尝试,时间紧迫,但我们愿意为了这样一部特殊的电影拼一把。到现在,大象的团队的每一个人还在为了影片的顺利点映加班加点。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被更多人看到,更希望的是影片中的群体能被更多人关注。

期待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再以身体的残缺,在他们的名字前冠上标签,他们可以成为演员、作家、歌手……可以成为任何他们如今只敢在梦里想象成为的人。

期待有一天,这篇文章的题目里“智力障碍人士”这几个字将不再构成反转。

因为我们生而平等,也因为我们再无不同。

 4 ) 这电影要中国拍的估计4分都没有

第一.剧情俗套。一个落魄教练机缘巧合下带领一帮智力障碍者获得成功的老旧故事。

第二.毫无逻辑。第二场碎蛋苍蝇上场后怎么赢的我始终没看懂,而这个教练到底用什么神奇魔力让球队能不断获胜也一直是含糊其辞,最后一场球靠冒充警察就能骗到餐厅老板这么大一笔钱(够近二十个人的来回机票加住宿)真除非这老板智力也有障碍。逻辑硬伤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纯靠打鸡血开挂。

第三.颜值太低。全片没有一个颜值能看的,这就非常不符合商业电影和人性审美定律了。一般拍这类电影男主女主可以找演技派,男配女配起码得找个花瓶来演吧,全片都是一股油腻味,让人难以下咽。

第四.矛盾的鸡汤。明明中心思想是奋斗进取励志的,结尾输球后却变成了快乐篮球,我们是第二名,扯不扯阿。你要快乐,就别要名次,可以像西红柿首富一样拍一个一直输球但碰到最强球队却拼搏的到最后一刻的剧情。现在是既要名次又要快乐,根本就是自相矛盾,西班牙人难道也有审批上映的问题

其实还有很多槽点我也懒得吐槽了,总结一下这电影换成中国任何一名演员和导演来演成这样,最多也就给个4分了。

 5 ) 第二也挺好

最后一球杀死悬念,稍感遗憾,但看到这些乐活派的欢庆后,不觉深思追逐这排名,我们在竞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篮球,在这部影片中褪去名次和等级,于创造性上显光彩,于立足点处放光芒,帮助弱者找到价值,寻找团队认同,赢得鼓励和赞美,带给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动力。这或许就是篮球这项体育运动的伟大之处。

 6 ) 感恩

能够感染人又不枯燥的电影真的很少,有些导演会在喜剧中迷失,他给自己的作品套上‘喜剧’的套套,疯狂设计包袱,巧妙的也就算了,关键大多数是隔靴搔痒,你不想笑逼着你笑。

这部电影节奏和镜头都非常好,亮点是最后球意料之外的没进,可是队员们依然很开心,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能打球就很开心。这告诉我们健全人真的得知足、懂感恩。有些老套的道理不愿去赘述但往往难以深入人心,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知足和感恩我有了更好的了解。

最后给所谓的喜剧导演一个建议:自然而然才会有真正的喜剧包袱

 7 ) 交作业

1.感觉很真实。在豆瓣看说这是一部喜剧片,看的时候发现很多笑点来自心青年的一些强迫行为(e.g.突然发呆,听从指令直接往前跑跑进门里)。在电影里这样的处理有诙谐化的成分,但是如果是长期接触这样的行为(心青年的家长),在日常里碰到应该会很难笑得出来。

2.比较大的感触是社会层面的,西班牙有心智障碍群体可参与的竞技体育项目,有公家场地,有教练/助教,有社区服务令;片中的心智障碍者也都有自己的职业,即有生存能力,或者也有互助家庭同居。有的青年还有发展自己爱好的机会(e.g.玩摇滚乐队)。反观国内感觉整个大环境对心智障碍群体并没有很友好,不仅是很多人提到的“路人眼光”问题,还有很多空间设计、制度设计等等的方面。

3.脱离单一的悲情叙事,心青年的“正常”就是如同常人理解的“正常”:情绪、交际、文体活动、工作、交通等公共空间的使用

4.充满了对话语的批判,包括质疑“谁定义正常”(鸟类学家的举例),“智障”的言辞被批评。ps其实在法官上也有这个桥段,“法官大人”还有“法官女士”还是什么,记不太清楚。之前做关于心青年的访谈,很多人提到接触之前对他们的印象,都有“疯子”、“白痴”、“智障”等的词语形容,其实有的人也并不是对他们有歧视,但就是不知道有什么恰当的词汇去代指这个群体。之前参加2019老友记是我第一次接触“心青年”这个词,那时候我觉得这个词的出现特别有实际价值,弥补了话语上的空白,这个词更加的客观,附加的意义更少。话语决定思维。

5.关于上段附加的意义更少,其实也算是参加老友记的一个感受。一是在面对路人眼光的时候或许需要的只是解释这个病症,他们只是“患病”,而不同病症上建构的不同社会意义其实可以尝试忽略(去解构他!);二是当“天才艺术家”、“一生都很可怜”等等的意义被解构了之后,剩下的是最本真的一个个体和另一个个体的交往,这件事情不神圣,是需要实际去慢慢做(因为文青很容易给任何事情都建构意义,上价值

6.办法会比困难多,做这个事情非常考验主观能动。片子里面男主用救老鼠去引诱队员洗澡,后来看影评说这是一种干预行为疗法。但是当时男主并没有这种专业知识。其实这也是我对徐的感受,他什么也没有学过,但就是因为想去完成这件事情,会想出特别多的办法去解决,也愿意去一直做。而我之前包括叫沉迷看书的小鱼启程,跟泽钊讨论付钱的事情,都觉得有点尴尬,或许是因为怕自己说了得不到他们的回应(就是不搭理我,我觉得我还没能习惯),总之我试错的心还没有被磨练出来吧。

7.“生活就是这个样”(墙上的标语),“不是比赛,而是参与”,“运动不是首要,关键是交际”。这些都是片子里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话。以我个人的私心来说,跟心青年接触其实是换了一种视角去看世界,平时觉得很无聊的东西会觉得有新鲜感,感觉就和视角突然变成和小学生一样高差不多吧。

 短评

3.5 即使失败也很美好,这不是什么虽败犹荣,而是享受这一切,“有你们真好”。

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简单点说就是一个教练被迫指导一群智力有问题身体有残障的人去打篮球的故事。一开始看到他们这些会令人崩溃的举动我就想 这样能赢球就太不科学了 结局却出乎意料。最后看到他们和对手拥抱了我才醒悟过来 这不是一场体育电影 更应该说是人生感悟。享受生活 懂得如何和人交流沟通 感受这个世界另一种不寻常的人 这些都是快乐。

13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篮球体育

16分钟前
  • Carf
  • 推荐

精神病人思维广,弱智儿童欢乐多?头脑单纯,四肢发达?略微想起去年看的巴西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可惜情节平平无奇。亚军虽败犹荣,亚军属于第二厉害的席位,亚军也是胜利。蓝黄彩色卡片真漂亮,看得我好想打篮球!!!篮球队队员竟然全由智力障碍人士扮演,肃然起敬。

21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每个人都有自己残缺的地方 但是我们可以成长 最后扔球没进真是惊喜的转折 要进了就是俗套残障人士关怀片了 没进输了比赛仍然开心幸福才是本片点睛 所谓人性 22/05/2018 ugc Bercy avant première

26分钟前
  • Conficlown
  • 推荐

可能是在国内影院看的第三部西班牙电影。同样是有表达追求的喜剧,男主角之前那部《作家》要好太多。此片同时具有着家庭冒险电影的任何和结构,却完全没能突破非搏击类体育电影难以抓人的瓶颈,虽然树立一个第二名也骄傲的重在参与态度,但可能因没能树立这批特殊球员的个人小传,导致漫长的比赛场面没有一丝紧张感,完全不如看个真实的比赛。

27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设计桥段过多

30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3.5星,慈善电影,将重心落在这群特殊人士组成的队员身上,带领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最后察觉他们其实跟我们一样,甚至更加单纯,连这么暴躁的教练都能治愈,呼吁我们和社会去正视并接纳他们,且全片的喜剧效果都落在倒霉的教练身上,尤其是最后赛前教练跟老妈通话那段笑死了。电影有些避重就轻,说白了一味地关注特殊人员的世界,忽略了叙事,电影人物弧光几乎没有,篮球赛场面本该燃的场面,却拍成了全片最难看的部分,感觉拍这些内容时编导心思都不在上面,能过就过。好在角色还是非常鲜明,人物可爱,最后的微笑场面温馨里带着动人,面对这样的题材,很难过多去挑毛病,顺便期待一下中国版,魏翔演教练

3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当我想在影院观看的时候看不到,当我决定在电脑上看的时候影院又能看了,可临时犹豫之下,最后还是看了124分钟的未删减版,然后有些好奇119分钟版本删减了什么?→真想有自己的电影院呀!—— 这样的电影取得西班牙的2018年度本土票房冠军,或多或少会引起社会群体对智力障碍人群的关注乃至善待吧?这是电影的意义所在之一。而联想到国内各种限制拍LGBTQ题材电影,好不容易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不幸遭到删减(《死侍2》女同情侣得以保留是惊喜)……想多了就心酸。

3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什么叫智力性残疾?是指轮椅上的知识分子吗?”故事和台词亮点是不少,但全片西班牙狗血肥皂剧质感是什么情况呢?……

36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落魄教练+边缘人群,明知道套路和反套路却还忍不住会哭。剧本稍微有点问题,是能力不足还是板鸭特色?这些“智力残缺”演员完全不脏眼,有几个还挺帅/丑萌?古铁的大鼻子太性感了。。。#古铁雷斯叔叔是板鸭宝藏

37分钟前
  • 亮马河畔
  • 还行

醉驾,袭警。不抓你抓谁。这个教练把篮球打成了麻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3422647这群智障的演技居然吊打流量艺人?看完真的瞬间被治愈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b411q78L

39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他灵魂出窍,我们得等,等他从天上回来;我也可以说你是两条腿上的一团肉;蓝色小Polo是重度基佬…哈哈哈,“他们呆头呆脑,但他们天真快乐,像一只真正的球队” 从没见过拿亚军拿到如此开心的,球都没进,还给慢镜特写,真是哭笑不得…反励志的励志片,“亚军,还是孤独的冠军,哪个更好” 对于他们来说,开心就好。配乐略满,但适合这种观赏性强的合家欢,结尾挺感动。

4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套路还是太熟悉了

46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还行

身份认同和价值观革新···

48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没得冠军也是第二「好」,一部你猜得到所有套路的温情喜剧,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戳中心窝,正如影片的主题: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享受这一段旅程。国内即将上映,可以期待起来。

5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之前去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时候, 有天正好遇上这个剧组抵达。一伙人坐着小面包而来, 下了车以后一边喊着Vamos一边雀跃地到处抱抱。在一旁原本等着电影明星的西班牙群众们这时全都为他们拍手欢呼喝彩, 剧组的大家也走到栏杆边和大家一个个击掌, 整个场面温馨得就和这部片一样,会让人看了对人性多一些希望。

56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有人在树丛里藏两天就为了看鸟,人们说这叫鸟类学,而不是傻子

5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每个人都有故事,男主在和他们的接触中学会了承担和不在逃跑。对于他们而言最后失败后反而同样的快乐,这就是一种感染,或许电影的主题有点白左意识,但是这可不是过分的白左,这些人也不是完全社会的寄生虫,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最后的画面,真的还有一点催泪。

60分钟前
  • 冰晶莹
  • 推荐

好看的电影。电影内容没什么,喜剧笑点不少但很常规。不说电影本身,那些演员可是真的智力残疾人吖,居然会演戏居然能背下来台词并配合恰当的动作表情。这让我想到,好的教育可以使弱智接近于正常人,没有教育却使正常人变得弱智。我儿子学校同一座楼的另一边就是省立特殊教育学校,各种智力残疾人都有,但他们却都像正常人一样按规矩行事,没什么差别。这使整个社会趋于正常,降低了社会成本提高了这个群体的幸福度。教育的功劳。

1小时前
  • Arthu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