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年轻没有失败但青春终归会落幕
从最初美好的校园开始 到最后黑白落寞的收场 从“折纸时代”“青木时代”到“刺金时代”再到“灵魂的尽头”
在细节处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顾里将走向生命尽头时 对姐妹们的一长段独白 这时 她不再是那个高傲的女王 而是一个感性的姑娘 这段长达数分钟的独白 丝毫没有让观众看到坐不住 句句发于肺腑心声 让不少观众随之泪下
没有人能永远青春 但永远有人正青春着 时代姐妹花最后付之一炬 也恰把她们永远定格在最美好的年华 可以说“灵魂的尽头”为《小时代》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 ) 好消息,中国新出产了脑残数量检测机
好消息,中国新出产了脑残数量检测机。就是统计去电影院看小时代的人员数量
以前认识一个女的,她说她最喜欢的电影是郭敬明的小时代,因为小时代拍的比较真实自然,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最讨厌周星驰,因为周星驰演技太浮夸太夸张了不真实。我也只能瞠目结舌呀。
有人说这个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没有对错,你也不必较真。
我说这就像有人喜欢吃青咖喱,有人喜欢吃黄咖喱,这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是有人说喜欢吃屎,那别人当然要瞠目结舌了
小时代原名是《怎样成为一个别人眼中傻逼》
全称是《一群拉拉闲的没有屌事撕逼大战的时代》为什么是一群拉拉呢,因为电影根本就没有男人,男的化妆比女的还浓还娘,很怀疑性取向。
吃屎和看小时代我宁愿吃屎,当然我两样都不会选择,小时代能算一部电影么?演技浮夸,思想做作,在电影宣扬拜金不是不可以,但是太扭捏做作,不符合常情,像一群神经病。男的化妆比女的还娘。从电影拍摄,服装,编剧,剪辑,任何要素看小时代都是超级烂片,支持烂片等于说破坏了市场,让导演和制片人认为片子越烂票房越高,最后破坏了中国电影发展。使得中国电影迅速倒退,谁也不会认真拍好电影,大家都以圈钱为目的。找几个所谓的知名演员,花大价钱搞宣传而不是认真拍电影,最后拍出越烂票房越高的电影。
有人说你没有看过,你怎么有资格评论小时代呢?我说非得全部看完才知道是烂片么?我说屎是美味佳肴健康食品,难道非得你亲自吃过才能反驳么?小时代就是那种你随便看一分钟就知道是烂片的电影。你看个剧情简介就知道是狗血的电影,你随便看个预告片就知道是超级烂片的电影,你就是看着导演郭敬明三个字就知道小时代是一堆屎的电影。综上所述,看小时代无异于吃屎。小时代就是超级脑残片,
小时代首日票房即破亿,我却伤心的哭了,为了电影,祭奠中国死去的电影,和懂得欣赏的观众。
3 ) 写在2014,是给小时代3看的。
这篇影评是有点矫情了,lz现在要上大二了~这是去年高考完的暑假里写的了,回顾下一年前写的东西有的地方是挺幼稚,不过当时被删影评确实是“出离愤怒”了噜所以才啰里八嗦写了这个~
评论里有的人直说我矫情啊,写的烂啊什么的,我虽然说说自己玻璃心,只要不动辄爆粗,给我批评建议什么的我都是完全接受的没那么脆弱,也谢谢那些帮我喷水军的人(⸝⸝⸝⁼̴́ω⁼̴̀⸝⸝⸝
今天也被盆友圈刷屏了这电影,我一定会尽早找到资源然后看完再回来的!!
------割割------以下正文--------------------
今早一觉醒来,收到豆瓣发来的“你发表的关于《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短评,因为含有广告或垃圾信息,已被移除。”的信息。
不得不说这让我很气愤,我写的原评论是“一星一星就一星,打我打我打我呀”,是挺不负责地戏谑调侃,印象里有43个赞。现在我冷静下来想,那条评论是13年写的,当时小时代3的短评「恶评」大约几十条,出于无聊,我宣扬了网络暴力,给出了上述这条评价,诚然,我还没有看过电影,差评给的太早。确实确实,不客观不负责在我,然而,这句不客观不负责不带脏字的评论,并没有被删除的理由。
「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那我的话语权呢?
所以我很好奇,当下是言论相对自由的社会,且本人并未有任何反动言论,仅仅是句调侃,也要遭受「移除」的命运?我以为豆瓣也算是可以容纳大家意见之地,看来是我想象得太天真了一些。这样一个国度,烂片横行而旁人指点的手臂被斩断,低俗文化肆虐而几句批评的言论鲜有例外地被屏蔽,好的电影却常常输给了可怜的投资,跪倒在审查的奇葩与宣传力度的薄弱面前难以爬起,那么我真的很怀疑,我们还能在荧幕上收获什么?难道真正的实力或者制作者个人对获得大众内心深处共鸣的欲望,在金钱、名声面前反倒成了银样镴枪头?高考已过一个半月,还记得老师说过,我们国家没有真正的当代思想家,因为,任何思想之所以还能存在还能被我们知悉,是因为它已经被绑缚在大背景的牢笼里,在既有的牢笼里跳跃,安稳平坦,也注定没有笼子外面的自由人跳得高。所以,当我在电影《熔炉》下面的热评里看到「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时,由点及面,细细想来,不由心寒。
那么我胡扯几句电影。
首先我看过原著,因此那些以「没看过原著你懂个屁」为武器来叫嚣的人可以停止攻击。其次我认为看没看过原著,不是那么重要。如果说那就只是拍给买GJM账的粉丝看的,我承认,有人也讲过了,他的电影也确实是不需要大家都喜欢的,只要迎合那部分目标群体的口味就足够堆砌他的金山银山了。我是认为如果一部电影单纯只是拍给看过原著的人看,或者说,只有看过原著的人,才能将原著代入电影加以理解,而一个门外汉对着银屏就只有茫然不解的份,我想这部作品应该不算成功。难道非要看过托尔金的小说方可斗胆看魔戒?我说《教父》这电影不错难道意味着看过它的人都看过马里奥普佐的原著吗?相对成功的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之流,是在原著的基础之上删改添加,使电影更具张力,而不是需要原著加以辅助来理解消化,我倒是知道“一部不错的电影观众看过之后仍嫌不过瘾怒补原著”这样的例子挺不少。
当我看小时代1的时候,我就惊诧于剧情的绵软无力、上下剧情起承转合的生硬、大量旁白的冗长无趣以及演员的无理取闹嬉笑怒骂,说它是一部时装秀我想并不过分,不过是在奢侈品的横流中添加了所谓亲情友情爱情的色彩,牵强附会,无力苍白。当演员因为空有好皮囊却素养欠缺,内心活动不能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大量运用独白借以表达;当剧情空泛却又不得不凑满4集的时候,就要浪费好多镜头语言,把取景框对准那些运用我做语文阅读分析时的大脑都想象不出来有何深意的景象/广告赞助。就是因为太空了,对话里的一句要延展成两句,造型要多一些,这样精神内容就可以少一些,连撕逼都要分成两片,一半一半撕。要把人分为几等,贱民一脚踢开,金字塔顶就是伟大不可一世的作家这个圈子,在这里,顾里女王一般都是高高在上旁人不得近身,偶尔,黑历史被炸出来,尽管遭人鄙视唾弃一番,低下头来消停一会摇身一变仍旧是坐在第一把椅子上的女人……所以这样的剧情,通篇奢华有什么用。所谓奢华是向外求胜,教养是向内求安(原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I3MjQxMw==&mid=200057571&idx=2&sn=9a15e17dcabdd4f310cb15f00d0eb25e)我希望电影中能更多地传达一些非奢华的思想,还有那些水军在下面喷我的,语言文明的其实都还挺好,有的上来就问候父母,不知从电影中学到奢华没有,教养反正是一点没学到。
至于2、3两部,我没有看就评了分。一定会有说我不客观,是个傻逼。我当然知道不看就评分是不够客观的行为,但人是有判断力的,我有八九分的把握,下一部、下下一部,并不会有大的提升,难道短短数月,一个人的执导能力就会突飞猛进?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会,但是,融合商人与文人的身份、聪明狡黠善于洗白、没有空闲时间研究电影拍摄野心倒是很大、已经用《爵迹》铺排好自己的暴发之路的郭敬明,不会。这,也可算作是我最为偏颇有失公正之处。
尽管大肆吐槽了一番,但我仍然希望银幕上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没有什么比听到用我们母语亲口念出的台词更能让人血脉喷张的事情。逞口舌之快并没有大的意义,耍嘴皮子的人,也许会有狗屎运活得如鱼得水,但是,终究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终究是比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还要渺小的存在 :)
轻喷,理科生,玻璃心~~
20140720 十八岁
4 ) 《小时代4》真正结局:隐藏的三重结局分析
我本身是做电影的,工作需要所以把小时代系列看了个遍。平心而论,不喜欢,也不讨厌。甚至有一点因为黑它的人太多,导致我甚至有点叛逆地支持它。其实从对电影产业和类型片市场开拓的方向上来说,小时代系列比大多数国产烂片好太多了。
穿金戴银下的集体撕逼,说实话,看多了我也有点受不了,但你不得不承认GJM有自己的风格,甭管你把这称呼为炫富风撕逼风还是什么风。这几年青春电影火得一塌糊涂,我基本都看了,但能称得上有导演风格的,真少。你透过电影本身,基本上看不到画面背后站着的导演是谁。但是小时代做到了,四部电影虽然每部故事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但是导演风格却出奇地强烈鲜明,辨识度极高。所以这可能是为什么小时代能拍四部,而别的不能。
扯远了,说回《小时代4》。看了,结尾之前也就还是那路数,依然是无止尽地撕逼,只是撕得比前面三部加起来都狠。所以我一个做营销的朋友说小时代4的slogan其实是“我用十年青春,赴你最后一撕”。
但《小时代4》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结尾的处理。
也是因为这个结尾,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我心中对GJM的认知。
在观影之前,我就知道原作里面是一把火把除杨幂以外的所有人都烧了。为此我还特别去翻了翻小说最后一本(敬业吗- -),所以小时代4最吸引我的就是我一直在猜郭敬明会怎么处理这场戏,要真的拍出来,难度太大,广电不是吃素的,我不信他能过审。直接改结局?估计会被粉丝喷死。我怀着看好戏的心情看完了电影,结果,我有点傻眼,因为我没想到他在最后几分钟里面,靠主动和被动的限制观众对信息量的获取,从而在观众心中制造出了三重结局。我非常不想承认这是他原本的设计(我从心里并不认为郭敬明可以做到对画面和声音这么巧妙的设计),我宁愿认为是我自己想太多。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注意】
电影首先停在林萧和陆烧的互相回眸上。然后画面就黑下去了,这里是一个接近半分钟的黑屏。不得不说,GJM胆子还是很大的。一般观众很难承受电影院里这么长时间的黑屏。然而,这个黑屏里,依然有信息量,是什么?是声音。
整个约半分钟的黑屏被拆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彻底的安静,很多观众以为,电影到此结束了。(确实,我前排有两个观众已经起身了,刚要走,又被紧接而来的声响吸引,坐了下来)。第二段声音,是关键的信息量获取:一种大范围燃烧的声音,同时声场中段是人的呼喊声,声场最远处,是隐隐约约的消防车声音。(这段信息量,对不熟悉小说的观众来说,是不知所云的。但是对熟悉小说的粉丝来说,是致命的。从这里开始,不同的观众开始分化,信息量的获取不均等,导致观众走向不同的结局,以看过原著和没看过原著为分水岭。)黑屏最后一段,是一阵高跟鞋的声音。然后画面再起,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女人背影,往别墅里面走,她打开门,然后就是一个在国产电影里算得上非常牛逼的一个长达八分钟的一镜到底“长镜头”……(我掐了表的- -)
八分钟的长镜头在国产电影里不多见,但也不至于让我觉得牛逼,我之所以认为这个镜头牛逼,是因为这是一个回溯镜头:GJM把四部小时代电影里各种标志性的场景和经典段落用一个具有浮空感的【灵魂视角】(划重点,后面具体说)长镜头串连了起来,在一个长镜头里呈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难度比在同一个时间空间里的八分钟要难多了。而且,看幕后采访里GJM有提到,这个长镜头的画面都是重新拍摄的,并不是用之前电影里的画面来剪辑——这意味着所有曾经的场景、道具、服装、现场陈设,都必须恢复原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这个长镜头牛逼。(这个镜头有挺多可以分析的技术点,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他中间究竟用CG做了几次剪辑缝合,不过这都属于技术党的范畴了,不在我这个文章的讨论范围。)
镜头回来以后黑衣女人转身,原来是林萧,她盘着头发,看着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了。然后她听见开门声,回头,看见顾里南湘唐宛如开门进来,她们抱怨林萧早到,顾里让唐宛如赶紧打开香槟,然后几个人换上高中的校服,站在客厅里跳曾经的友谊地久天长,几个人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结束。对于没有看过原著,并且对画面中和台词中的信息量不深究的普通观众来说,这就是第一重Happy Ending的结局:
【第一重结局:四姐妹人到中年,有了各自的生活,但是每年都依然会约好一个时间,回到曾经一起居住的别墅聚会,怀念曾经一起的青春年华。】
而看过原著,并且善于抓取信息量的观众来说,这8分钟的长镜头看完,却足以推导出让她们痛不欲生的第二重结局,这是一个遵循原作的Bad Ending:【林萧作为唯一的生还者,另外三人死于火灾】。为什么?我只列举一些我抓取到的信息量,可能有遗漏,欢迎补充。
1、林萧穿的是黑色套装,另外三个女孩穿的都是纯白色的衣服,林萧在三部电影中,只有两次穿过全身黑衣:顾里爸爸的葬礼,崇光的葬礼。全身素黑的衣服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具有非常明确的暗示。而另外三个女孩儿全身纯白的衣服,同样暗示意味极其强烈,天堂里的人,穿的都是白的。
2、走进别墅之前,大门口曾经挂着的一幅画,而现在没了,变成了空白,而且镜框的玻璃是破碎的。
3、别墅里的家具全部用白布封存。
4、唐宛如的台词:林萧,你每年都这么早到,你也太想我们了吧。(注意,如果三个女孩儿依然健在,平时就算她们四姐妹有各自的生活,但是不可能不互相打电话联系,不可能每年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回到曾经的地方,说“太想我们了吧。”而每年一次的固定探望,基本等于清明节的扫墓。
5、顾里台词:“都说了我们每年都会回来啊,还用白布盖得这么严实,好麻烦啊。”在中国的传统里,去世的人,每一年忌日,是会回到去世时居住的地方的,这也是中国很多老年人不愿意搬家的原因,因为怕去世的人,找不到家。(类似的情节唐山大地震里也用过,徐帆烧纸钱的时候,说不愿意搬家。)
6、林萧听见开门的声音,回头时,是热泪盈眶,并且,她看见三姐妹走进来的时候,并没有和她们有任何的交流,全程都在低头思考。如果是真实的人,不可能不和她们发生对话和肢体接触。所以,三个白衣应该是林萧的幻觉。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
【第二重结局:当年最后的一场聚会,林萧出门买酒,本来周崇光能够和她一起逃脱,但是周崇光留下来挡狗仔,林萧独自一个人去超市买酒。因此,她逃脱了随后发生的一场大火。而在别墅中所有的人,注意,是所有的人,全部葬身火海。】
—————我是心理阴暗的分割线——————
接下来,是我想要说的,我所认为的真正结局,也就是隐藏得最深的第三重结局。(可能是我心理阴暗吧,和我一样喜欢阴谋论或者心理阴暗的人建议往下看,太玻璃心的姑娘们,建议你们打住。)
其实我在动笔的时候,都只觉得是两重结局,但是写着写着,我突然后背一冷(……),是突然想到的:郭敬明这个内心阴暗的人,以他一贯在小说中的悲剧作风,他其实真正藏了一重结局在最后,比原著更惨烈的最暗结局。
这个结局是:【包括林萧在内,全灭。】
……你们有被吓到吗……………………
信息量如下:
1、八分钟的一镜到底,它不是把原先电影里的段落直接剪辑拼起来,而是同样的情节,用完全不同的镜头视角来拍摄,镜头始终是处在一个向下俯视的视角,并且伴随持续的漂浮感,就像一个人飘在空中俯瞰的状态。在什么状态下人的视角能漂浮起来——灵魂出窍。人们通常认为在什么状况下人会灵魂出窍?——最常见的说法是,人在临死之前,灵魂会脱离肉体,浮到空中,所以经常会有濒死体验的人回忆起看见病床上的自己。同时,在生命消逝前的最后时刻,脑海中会不断回溯过去种种时光,俗称“走马灯”。并且,人们的走马灯只会出现记忆深刻的场景和最关心的人,不会闪回无关紧要的画面和人物。也因此,不管是画面中四女戴纸王冠的田径场亦或是大学湖边正在喂天鹅的中央广场,都空无一人。(因此,这不是真实的记忆,真实的场景中,有着满满的群众路人)
2、一镜到底之后四姐妹的表情和台词。在别墅里女孩们的对话并非闲聊,每句都有隐藏含义。唐宛如说:“你每一年都到这么早,太想我们了吧”——意思是那场大火后,林萧每年都会来别墅里祭奠死去的朋友们。顾里走过林萧身边出镜后,在画面外持续不停地对林萧说“林萧,你还在等什么?快过来呀,快过来”,而林萧并不像通常被朋友邀请时会有的表情,而是眼含泪水,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之后,才抬起头,表情有一种解脱后如释重负的微笑,淡淡地说:“来了”。紧接着画面就变成了四姐妹穿着高中校服排练《友谊地久天长》。——【注意,这是关键信息量】
3、四姐妹穿高中校服排练《友谊地久天长》。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情节,看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小感动的(当然我周围坐的小姑娘已经哭得稀里哗啦……感受到了深深的代沟),但是现在再回味,越想越觉得毛骨悚然。第一重结局的观众觉得这是四人每年欢聚时保留的固定节目,第二重结局的观众觉得这是林萧的幻觉。然而,以上皆错。首先,这不是真实的回忆。因为这个别墅是四姐妹大学毕业以后才住进来的,她们不可能高中时候就在这里排练过。从时间轴上来说,这个场景不可能真实的出现过。其次,这也不是林萧的幻想。因为如果是林萧的幻想,那么应该只有其它三姐妹是穿着校服的样子,而林萧应该还是穿着黑色衣服,三十多岁的盘发模样。但我们看到的是,四姐妹都穿着高中校服在排练,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柯南上身了- -),就是林萧也死了,四个人以灵魂的形式,在老房子里,徘徊。而这个时候,背景音乐是:“我们曾经终日游荡……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
所以小时代电影的真正结局是:【第三重结局:除了林萧以外所有人都在那场大火里烧死,只有林萧活下来,林萧每一年都会回到老房子扫墓祭奠,她麻木地在失去姐妹和爱人的世界里独自坚持了几年,而最终坚持不下去,在这一年,选择了自杀,在她濒死之前她回溯了与朋友们的种种往事,最后看到了已在“彼岸”的三个朋友来“迎接”自己,最终她笑着说“我来了”,然后走向朋友们,也就是走向“彼岸”,走向死亡。】
……看到这里的大家还好吗,心里毛毛的吗,脑筋还活络吗,想揍郭敬明吗(……)?
所以在大家都在猜郭敬明到底拍不拍那场火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意想不到却很聪明的方式让这个结局既满足了普通观众对大团圆的喜好,又遵循了原作结局让小说粉丝无可指摘,并且在原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给出了更深一层的“挑衅”。(并且你还不能真的打他,因为人家是原作,人家怎么说就怎么算,气人伐,任性伐?- -)不要觉得不拍火灾是为了省钱,那八分钟一镜到底都是重新拍一遍,花的钱绝对比拍场火灾多得多。这叫有钱任性,换一种说法,叫有诚意。所以为什么别的青春片都是一部歇,小时代能拍四部。
我仍然不喜欢小时代,但我喜欢这个大结局的处理,精妙,出彩,独特,有嚼头。特别想说,以郭导(对,我改口了,我称呼他为郭导)对这个结尾的构思能力,什么时候能抛弃玛丽苏,拍部惊悚悬疑片啊?
5 ) 无稽之谈
两天看完了四部小时代,包括它最后的纪录片。还是想说点什么,郭敬明的确是拍出了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最后那个八分钟的长镜头,衔接很完美,但却华而不实,没有内里。而且剪辑的确是混乱的,像我这种没看过小说的不会看的懂,依然是为了撕逼而撕逼。电影和小说是两个线,即使是小说改编电影,它的前提一定是要让观众可以看懂,而且很多卖肉的卖腐的戏份就是很突兀很不必要的加进来的
6 ) 小时代是商品,不是电影
今天的人生 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在偏见里看见了傲慢
有这样一种激进主义,'他们追求的只是物质的东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追求或品质,这是他们唯一关心的,
你想质疑他们? 然而推动这个世界是他们,带领这个世界度过难关,'
当年<阿特拉斯耸耸肩>的问世,质疑声频频,他的主旨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但他畅销
若说<小时代>如何,它反映了一类人向往的青春,并为这种臆想的青春赋予现实化,进而达到的,是这些人纯粹臆想的二次方,
是可以为这群人带来快感的消费品
它是商品,商品的好坏,只有购买者才有权给予评价,局外人无需多言。
而我应该算是购买者,对于不能退货这点,表示可以给负分嘛~
7 ) 为什么讨厌小时代?
王小波有这么一段话。
“大约是在1970年,盛夏时节,我路过淮河边上一座城市,当时它是一大片低矮的平房。白天热,晚上更热。在旅馆里睡不着,我出来走走,发现所有的人都在树下乘凉。有件事很怪:当地的男人还有些穿上衣的,中老年妇女几乎一律赤膊。于是,水银灯下呈现出一片恐怖的场面。当时我想:假如我是个天阉,感觉可能会更好一点。恶劣的文字给我的感受与此类似:假如我不识字,感觉可能会更好。”
对于小时代,我的感受略有不同:假如我是盲的,估计也难逃它的魔爪。
不久之前,学校里的一位小朋友来找我,
“哥哥哥哥,听说陈学冬要到学校来宣传小时代4,我们不准备点什么?”
“准备个什么劲,这事学院和学生会联办,我瞎操什么心?”
“我的意思是准备个横幅抗议抗议,再准备几百块汽油搞个烧烤。”
“天气这么热……烧烤就算了,横幅你有什么想法?”
“学东刺四娘,两条毛腿肩上扛?”
“放屁,就他们两个的身高比,陈学冬扛腿只能捅到郭敬明后脑勺。”
“哦……那哥哥你是不准备做这件事?那你能不能给我弄两张票?肯定有好多姑娘想去看,姑娘比信仰重要嘛。”
“……滚滚滚我自己还单着呢。”
几天之后,我拿着弄来的票,夹在女同学组成的人流中一脸幸福的进了会场,满心欢喜觉得这波要有女朋友了。
几个小时之后我走出大礼堂,右手夹着点不燃的软白沙,左手抹着姑娘们甩在我脸上的口水。
在这躁动的夏夜,左右都是青春活力的姑娘,我却感到强烈得超乎单身二十年孤独的厌恶感。
我对此分外疑惑,宅男群体和脑残粉舔起偶像来有如此大的相似性,为什么我却对其中一者有归属感而对另外一个感到厌恶?
思索之后我想原因在于我难逃她们的魔爪。
认识一位高人,能从玛丽雪莱开始扯一路扯到英文科幻三巨头再扯到七月新番哪个科幻作感觉很赞。
但他不会刷到满世界都是这些,他不会让我睁眼就看到,让我闭眼后脑内依旧萦绕不止。
小时代引领起的这一波潮流,请一群毫无演技或是人格魅力的纯粹偶像演员,拍一些剧情节奏叙述技巧都是屎的粪作,再联动脑残粉刷到你满脸都是电影名,这好比小四发动粉丝用他的diorck牌大蒜味香水,弄得整个楼都是大蒜味,我说了一句日这香水真烂,粉丝们还不高兴说这是我青春的味道你不喜欢你别闻啊?
靠,我倒是不想闻,你这搞得到处都是我还能不呼吸不成?
要是我到了淮河边上,我的朋友拿手肘捅我,流着口水看着裸露上身的中年妇女,那我肯定跟他绝交。
他可能会边擦口水边反驳:你们知道大妈有多努力吗?你知道那一个个母亲的乳房是怎么喂养你长大的吗?你知道她们发烧40℃还在努力哺乳吗?
我会大义凛然的告诉他:我知道,但我还是他妈很恶心。
PS:还没看,先三星,如果好过123会加的,毕竟表示这系列结束了,这就值个三星。
说点现场见闻吧:旁边有个男的哭了一半的时间,声巨大,稀里哗啦的。看完,厕所赶上俩立尿观众交流——感动到哭了好几回……这仨儿还真不是时尚整形夜店社交咖,偏土丑老少边穷那型的,其中还有个胖子——他们真的是小四的目标观众吗,怎么能看起来就这么低暖呢?
终于等到这系列结束了,撕不完的逼,作无止尽的时代姐妹花终于谢幕。心疼所有的演员,就这样毫无理由地哭了十几次,一次也打动不了我。结尾那么大段戏表示小四还是想有情怀的,但是对不起,这么矫情真的好嘛?不过,还是要比何以笙箫默强一点呢!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并不是结束,敬请期待原班人马打造肯定一样烂的《爵迹》,哈哈哈哈哈哈,因为郭敬明这几年真是一点长进也没有啊。PS:柯震东你的头呐
目前电影产业过分商业化。导致导演门槛过低,群魔乱舞,玷污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总局应设立导演考试制度,注册持有导演证才能上岗执业。
“我不举”、“鲍(抱)春来”、“老宫(公)”…小四无休止的文字游戏、模仿《阳光姐妹淘》的苦情戏份、停不下来的音乐MV、不懂克制的廉价煽情…最后一部以为会好点,结果还不如第三部的纯粹搞笑和极致撕逼,20分钟可以讲完的故事非得单拍一集。“关了灯,全都一个样”
哭的时候我内心是羞耻的…
系列最后一部给个三星吧,虽然整个系列的故事就像个笑话,人物平面没有逻辑。但单就这一部来说,顾里独白那一大场戏的设计和郭采洁的表演,那场撕逼戏的整体调度,以及最后结局的蒙太奇处理,还是不错的。甚至完全不像是郭敬明拍饿,三星给这三场戏。
#又会一阵大撕逼#很多人说终于完了撒花欢呼,但是你还是不得不承认它是中国电影产业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系列电影”,除了小时代也没有到第四部还是火的。未来是这群观影群体的,所以无法适应接受市场,就如同王小帅那样的已经被淘汰的时刻埋怨的导演了。除了是做的项目以外,客观,二星。
完结篇基本上是顾里一个人的独角戏,郭采洁俨然化身琼瑶剧女主流下了一公升的眼泪。柯震东戏份虽然保留,但基本都是声音演出,只有侧脸、下巴、背影示人。唐宛如毁容一段略血腥,终极撕逼过后便是泛滥的煽情。结局开放式让观众有所想象,郭敬明最后对四部的串联拍的不错,荒诞青春终于落幕。@成龙耀莱
小时代完结了,十年的追逐,十年的青春,它陪我走过了多年的日子。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代,都有自己的生活,也许在这个浮夸的世界上你可以不信任何人,但是无论何时,请记得你的身边还有你关心和关心你的人,不要因为不必要的原因伤害他们
大头武媚娘与小时代4共同治愈了我的大头眩晕症,还是MV还是撕逼,一星给旁边座位哭了快一整场的女孩纸。
导演真的非常注重细节 其实《小时代》是一个庞大的故事 无论哪方面都是庞大的 缩放到四部电影之中显得有些冲忙 当然原著里很多情节也不可能拍出来 但郭导真的是天才 柯震东的剪辑就很聪明 可惜也因为这个画面感就扣分了 还有化妆·布景·以及最后的黑屏和重拍的长镜头 那技术含量绝对值票价了
1.把整个系列的歌都唱了一遍,最后还来一个华丽大MV;2.柯震东在监狱里被警察拉走真是经典一幕;3.乱撕逼总会误伤致残;4.最喜欢Kitty的一句:不懂他为什么会看上你这个只会哭和道歉的女孩;5.跟着顾里有肉吃,重病中还给大家分钱分房子;
对比同期上映或同类型的国产片,佩服郭敬明的用心和诚意:美丽但僵硬的整容脸,精致的名牌服装,华丽的场景...硬件是高配,但作为电影的软件:情感,冲击人心的力量都是没有的.四娘想讲太多,却什么都没有讲清楚.想看上流社会撕逼就去看港剧,需要郭敬明的都是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少女,他成功在迎合了这一市场.
剧情跌宕起伏总是以闺蜜间的撕X大战当引子也是醉了但是 五星给的不是分 是陪我度过青葱岁月的纪念 影院很多人都哭了剧情很虐心但更多的是那种莫名其妙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同身受作梗 每当我好想你响起的时候都会想起你 我好想你❤️
好丢脸,真的不想说人生第一次首映是小时代。这是我23岁人生第一天,真不是个好兆头...
高度忠于原著。
大家都在喷这个电影,但是我真的觉得不错。看的时候在电影院把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唐宛如嘴脸的玻璃碎片,顾源被警察拉走质问顾里你爱我吗?顾里对着摄像机说的一字一句,席城满身鲜血倒在雨里,还有电影最后一场看似真实又似是梦境的聚会,只有郭敬明才能拍出他心里最真实的《小时代》吧。
为什么最后没把他们全烧死。。。
比前三部好看,可能是因为小时代4是电影院看的缘故,感觉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