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记录片大陆2013

主演:内详

导演:赵良

播放地址

 剧照

中国通史 剧照 NO.1中国通史 剧照 NO.2中国通史 剧照 NO.3中国通史 剧照 NO.4中国通史 剧照 NO.5中国通史 剧照 NO.6中国通史 剧照 NO.13中国通史 剧照 NO.14中国通史 剧照 NO.15中国通史 剧照 NO.16中国通史 剧照 NO.17中国通史 剧照 NO.18中国通史 剧照 NO.19中国通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56

详细剧情

  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 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 撰稿并邀请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 人员共同参与创作。  为了让广大观众先行了解其面貌,并听取各 方面意见,不断提高拍摄质量,电影频道从已经 拍摄完成的作品中,选出有关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时期的7集先行播出,1月21日至27日晚8:50, 观众将分别看到《诸葛亮治蜀》、《魏晋风 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梁武帝治国》、 《魏晋佛教》、《再造统一》和《炀帝功过》。

 长篇影评

 1 ) 从文明起源到周朝灭亡之间的历史笔记

中国历史朝代主要有夏、商、周(西周、东周含春秋和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主要看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各地的考古活动。泥河湾、北京元谋等等,如果逛到各地的博物馆基本都可以从当地最早的历史和考古成果开始。

  • 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在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 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 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 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农业起源

  • 距今一万年前后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一个共同的一个时期,人类从洞穴到平地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农业起源。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
  • 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间,涉及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全部出现在了中国,粟、黍、水稻、小麦、大豆,五谷俱全,猪、狗、牛、羊也都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形容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昌盛。所谓“五谷”,一般认为包括: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和小麦,所谓“六畜”,一般是指:狗、猪、鸡、羊、牛和马。
  • 仰韶遗址-河南省渑池县-彩陶文化-庙底沟文化- 凌家滩- 牛河梁- 良渚文化。玉文化的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国文明做出来贡献,是无字的传承。 在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的飞速发展,呈现了文明的曙光,整个中国文明起源呈满天星斗之势,而在对比这三个地区的文明之后,我们发现它们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
  • 中华文明起源,它的内涵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中华文明,还有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个多民族一体的国家,我们能把它追溯到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他最初的模样,在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一个文化的实体,然后我们可以管他叫中国,或者最初的中国,其实我们要探索的是这么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两个含义,当时又有了中华,然后社会还又发展,可以叫进入文明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叫中华文明出现了。

邦国时代:3000AD-2000AD左右

  •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城堡四起,争奇斗艳的邦国时代。 四千多年前的众邦国及其联盟,同样以各种文明和战争为网络纽带,不断整合重组,推动着社会轰轰烈烈的变革,孕育着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主要有生活在黄河中游及临近地区的华夏集团,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集团,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的苗蛮集团等。
  • 石家河聚落-江汉文明(可能是三苗文明),山西陶寺文明(可能是华夏 帝尧陶唐氏文明),陕西石峁城(也许是黄帝及其后人),河南二里头(更为先进了,算是广域王权国家)
  • 波澜壮阔的邦国时代是满天星斗由于一个大的政体的存在,导致满天星斗转化为月明星稀,所以一轮明月出来了,使得它周围的这个星斗呢变得黯淡起来,而这个所谓的明月就是二里头遗址。
  •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包括偃师在内的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开始从多元无序经过百川归海走向多元一体,尽管对邦国时代兴衰变迁的探索还远未完成,但一个中国之前的中国已经逐渐清晰了起来,浩瀚的宇宙和黄沙中被风吹起一角的远古遗迹共同讲述着我们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未来。

夏朝(邦国后期转为家天下的国家):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没有文字。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大禹:夏的第一个统治者。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仅通过禅让制成为舜的继承人,更是把原本较为分散的邦国与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相传大禹死后安葬在会稽山上。
  • 二里头遗址,也许是夏都,也许不是。
  • 《史记》记载,夏朝的第一位王是大禹,从大禹开始到桀灭亡,夏朝共有十七位王。禹临终前按照尧舜禹时代禅让制的传统,并没有将首领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选择了东夷人的首领益,然而,益的威望和实力远不如启,启及夏后氏族众也不甘心权力外移,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启最终取代了益,并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传统开始确立,这标志着以夏后氏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邦国联盟正式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启之后,夏朝经历了一段极其动荡的年代,一个来自东方的神秘部落东夷,将夏朝的统治权从太康手中夺走,这正是有名的历史事件“太康失国”,后羿。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 夏朝灭亡:夏朝从孔甲当王之后就日趋衰微,不理朝政,迷信鬼神,诸侯反叛,此事商的实力逐渐壮大,汤继位时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汤得了 仲虺(huī)、伊尹(厨子奴隶出身),被水囚过,后东征,鸣条之野大战后灭夏,结束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 商汤,第一位王;青铜文化,中途到盘庚时是烂摊子,盘庚第六次迁都到黄河之北恒水之滨的殷,此后叫做殷商。后武丁(年少下放农村)妻子妇好
  • 安阳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周朝:封建制,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 商朝灭亡:商后期周慢慢兴起,最后一任商君王帝辛-商纣王,苏妲己,比干剖心,关押姬昌后放回,商出兵东夷,姬昌发兵,牧野大战大胜,商超灭亡。 汤、太丁、太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帝辛,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共历31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商朝正式宣告灭亡,享祚长达八百年的周朝,自此开始。
  • 周朝兴起:起源未知,在岐山附近兴起的周族人,慢慢壮大,几代人殚精竭虑。
  • 实际上就是周朝算是封建,因为是分封制
  • 西周:
    • 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武王伐纣。武王伐纣之前演练过一次为孟津观兵。周武王
    • 周公辅佐周成王,建立了周礼,周礼其实算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影响深远一直至今。
    • 小邦周灭了大殷商,周朝最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统治殷商遗民。分封制:派出自己的代表,就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统一那个一小片地方,这种分封制本身就解决了它一个小邦可以迅速地统治一个广大地区的一个手段。 周公的分封是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的姻亲为主,是周人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方式,建立经过精心设计的政治格局。 周公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鲁、卫、宋、晋、齐、燕等国最为重要。大量的殷人被迁到了这个宗周 镐京附近,然后就是把他们直接处于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还有一部分殷人被他分封诸侯,分给了卫国、鲁国,包括是不是还有晋国,他们都是分了一些殷商的旧族,也就是一个是把他们打散,迁离旧地,把他们在新的地方给他们安置下来,控制起来,直接监视。此外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宗法制基本上就是家天下了。
    • 周礼的诞生是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治、德治。
    • 道德它是一个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闻着没有气味,它就像空气一样,它是一个抽象的。那怎么拿来治国呢,他就把它具象化,变成礼,这个道德理性在国家制度里面叫礼制
  • 东周(西周灭亡后迁都洛阳为东周):
    • 西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标志着中国由此迈入礼义之邦,分封制与宗法制度也同时建立,形成一种可以浸润九州乃至惠及荒蛮之地的文明。
    • 西周灭亡: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 西周时期见诸史籍的蛮、夷、戎、狄诸族有不下数十种,这些中原地区的周边族群与华夏族群的关系简称为夷夏关系, 周穆王好大喜功,无故征讨狄戎,但失败,失德,外部战争几次失败。内部来看,分封制度下周王朝所能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监管力度差,控制程度差。外患内乱的合力导致周王室的衰落,周幽王时西周灭亡。
    • 771BC,戎狄杀到西周都城,周幽王没有等到诸侯来,戎狄捣毁镐京,毁灭了宗庙,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在几大诸侯王的帮助下周平王上位,迁都到洛阳,为东周。
  • 东周时代-春秋
    • 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一百多家,周朝实际控制的地域和人口越来越少,王室式微;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比较多,逐渐成为几大诸侯国。
    • 齐桓公,公子小白,用管仲,第一位春秋霸主,借用周天子的称号,挟天子以令诸侯。葵丘之盟,大家已经视其为天下共主。之后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五说法不一
    • 晋文公,60多岁回到晋国,也是尊王,攘夷,晋国和楚国打仗,晋国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引诱敌军到)
    • 楚庄王,一鸣惊人,楚国本来是蛮夷之地,想进军中原。楚国和晋国大战大圣,公元595元楚国确认霸主地位。鄢陵之战晋国夺回霸主,之后晋国和楚国两国是共同霸主。
    • 孔子,春秋晚期时期,周礼已式微,但孔子使得其在鲁国继续保持。周公创立的周礼,维护了西周的稳定。孔子认为是礼仪崩坏和僭越导致了春秋的战乱,他认为西周是理想社会。孔子一直没实现政治抱负,但是学生3000,留下不少学术理论,传播者和实践者比较多。这是使用了杠杆,类似于现在的作家,写公众号。
  • 东周时代-战国
    • 春秋末期,霸主也无力了,诸侯国下的卿大夫兴起。中国版图上众多诸侯国争相称霸的格局向七雄并立一决雌雄的局面发展转变,群雄逐鹿中原,战事不断,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险恶局势,使各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战国的历史是一段比拼国力和竞技军事的历史,其间又有策士游击穿行、纵横捭阖,展现了一幅风雨诡谲的历史画卷。
    • 晋国分为魏、赵、韩、齐国、鲁国、楚国、卫国。其他的也在变化。战国时期的战争不再受到周礼的约束。战国大家主要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几百个诸侯国逐渐变成了7个大诸侯国,为战国七雄,但是大家都称王了。战国典型特征是以战争为主。
    • 大家都变法,为列国变法,如,《法经》李悝,吴起、商鞅、战国变法比较广泛,持续100多年,从分封制逐渐形成了君主集权和中央统治的基础。
    • 士阶层兴起,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各种兵法、战法。
    • 战国时期,战争从列阵战到机动战,战车、步兵、骑兵
    •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秦统一之前最后一次大决战),鬼谷子,孙膑,庞涓,张仪、苏秦、赵括
    • 战国时期,是中国将从大分裂转向大统一的历史进程,顺者昌逆者亡,非人力所能改变。
  • 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众说融汇
  • comments:从周的兴亡看集权和分权。分权是为了维护稳定,但是分权的后果是分裂。

 2 ) Notes

E01 中华道路

总结,一片乱炖,乱糟糟念了一遍高中历史课本

E02 中华先祖

《山海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降生,在凡间抟土造人。

大爆炸,星系(太阳,地球),大气层+液态水,40亿年前出现生命,几百万年前出现人类。

旧石器时代

800万年前,云南禄丰古猿,头骨化石。

200万年前,河北泥河湾遗址,石器时代。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猛犸象)。人类刮骨吃大象肉。没有人类化石。

170万年前,云南元谋直立人,牙齿化石。人工打制石器。伴生动物化石。

50年前,北京周口店人,头盖骨化石。石器工具。火的痕迹灰烬层。

4-5万年前,原始智人/古人,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

3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上室(生活)、下室(墓地-说明珍视家人生命,出现固定持久的大家族)、下窖(食物)、门厅(走廊),8名山顶洞人,渔猎和采集为生,发现骨针(衣服),发现141件装饰品,用赤铁矿粉对装饰品染色。

E03 农业起源

1万年前,野生稻、狗尾巴草(莠)被改良为水稻、谷子。(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从采集狩猎经济-旧石器时代到农耕经济-新石器时代发展的过程必定伴随洞穴发展,所以农业起源遗存肯定是在洞穴中发现;湖南道县发现从野生稻演化到栽培稻的样本。)

南方:大米

6500年前,宁绍平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附近7km田螺山遗址,发现古代稻谷遗存(几十万颗碳化稻米),比现在的大米更瘦长(稻米的驯化过程);发现骨耜si(用水牛的肩胛骨制成),用于松土翻耕,提高生产力水平;发现石碾、石杵、石犁。即耜耕农业。

4000-5000年前,良渚文化,稻作农业生产力水平比河姆渡文化有了很大提高,出现工程浩大的建筑。

北方:小米、黄米、小麦

野生狗尾巴草先培养成饲料,再培养成谷子,夏商称粟、禾(小米)。

8000年前,内蒙古兴隆洼敖汉旗史前遗址,发现黍、粟;发现一雌一雄两头陪葬猪,不是纯野猪,说明被驯化;发现最早的龙形图腾,玉猪龙等;发现系列建筑,有等级之分。

74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北磁山遗址(太行山东麓),发现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548个粮窖,以粟、黍为主,炊具是陶盂、鸟形人支架。

3800年前,小麦从叙利亚附近传入中国,二里头文化出土,逐渐代替小米。

3500年前,二里岗文化出土大量小麦。

北京先农坛,明清皇帝在仲春亥日祭祀仙农神。

现在,中国占世界1/7的耕地养活1/5的人口。

家畜:猪、狗、鸡、鸭、牛、马、羊。

E04 文明起源

5000年前,古埃及人造金字塔,苏美尔人(两河流域)发明文字,中国出现很多部落遗址。

7000-5000年前,河南渑池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彩陶片(陶器,和中亚彩陶有相关性)、磨制石器、骨器,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的诞生(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特生,瑞典人)。

6300年前,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澧阳平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间跨越1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城墙,发现人骨、粮食、居室。

5600年前,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江淮地区),发现墓葬、玉器(玉猪、玉人-中国最早、玉版-原始八卦图/河图洛书),推断有祭祀礼仪、哲学思想。

5300年前,河南西坡遗址庙底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彩陶全部人工绘制,基本元素有弧线、三角、圆点,认为中国西部的彩陶文化全部源自仰韶。

5000年前,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西辽河流域),发现积石冢、玉器(玉猪龙、中华第一龙、斜口筒形玉器)、圆形祭坛,被认为用作祭祀、墓葬、祖先图腾崇拜,推断发展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分工。但是没有发现居住场所,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红山文化遗址,发现整人陶人,推断祖先崇拜,是红山人的居住中心。

5300-4500年前,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反山、瑶山良渚文化,发现贵族墓地、平民墓地、琮(琮王)、钺、神人、兽面,推断出现悬殊的贫富分化。

以上文化之间存在互访

E05 邦国时代 2000-3000BC

传说历史:炎黄大战→尧舜禹讨伐三苗(4000年前,传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本是尧臣,但是不服管理、屡次叛乱,所以尧舜禹屡次平叛,最后一次叛乱时发生大地震,尧舜禹趁人之危南下灭苗。《墨子非攻》《太平御览》)→夏朝

4000-5000年前,华夏部落(黄河中游)、东夷部落(以泰山为中心)、苗蛮部落(长江中游)

5300-4300年前,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苗蛮,信巫鬼,重视神人沟通),良渚文明,出土彩绘黑皮陶、玉器(璧、琮、璜、环、珠、钺),(《鹖冠子》),推断因气温升高、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玉矿衰竭而北迁,太湖流域海拔太低,容易受到海平面变动影响(两河文明苏美尔人美索不达米亚大洪水、圣经诺亚方舟、希腊神话大洪水、尧帝大洪水),发现有水灾遗迹,新石器晚期气候变暖,全球沿海发生大规模海侵。

4600-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传说五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时代后半期,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群(苗蛮,江汉平原的统治中心,大洪山),发现城墙、手工作坊区、居民生活区、祭祀区、墓葬区,出土铜块、玉器(钺,王权的象征;玉人头、玉虎头、玉珏),石家河文化中期以后废城无人,石家河文化后期出现新的文化(植入性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出土了夏民族标志器物牙璋)。

4400-4000年前,晋南汾河边,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华夏,临汾盆地,纵贯晋陕大峡谷),发现宫殿区、普通居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出土红铜铃、彩绘陶壶、彩绘陶簋、彩绘陶盆、玉兽面、大厨刀、玉圭、玉琮、玉璧,推断贫富差距悬殊、阶层分化、金字塔式等级结构;发现“文尧”字样陶壶,推断是帝尧陶唐氏的居地。发现观象台遗址(比英国巨石阵观象台早500年);发现戚、圭尺、立表,用来测日月星辰(尧最突出的贡献是发明历法),用来标榜地中(用垄断与上天沟通的通道,以此体现君权神授的正统地位和正统思想),都城定在地中,地中之中、中土之国是中国这个概念的最初缘起(《尚书尧典》《汉书地理志》);发现在陶寺中期政权,出现乱葬岗和裆部尖形的陶鬲li(陶寺盆形鬲裆部弧形,石峁盆形鬲裆部尖形),很可能是石峁居民南迁到陶寺时入侵的痕迹。

4000年前,陕西神木石峁古城遗址(华夏,纵贯晋陕大峡谷,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石砌房址、墓葬,出土壁画(通过草拌泥黏附在墙上)、独眼玉人(一目国)、箭镞,推断与陶寺遗址有至少300年共存期,但是地位略低于陶寺遗址,黄帝及其后人居住在这里(《史记》《汉书》)。处于农牧交错带上,受环境变化影响更剧烈,发现2260BC出现冷凉干燥气候,导致粮食减产绝收,导致人口减少、大规模迁移,古文化遗址大量减少,可能石峁居民南迁到陶寺古城遗址。发现燧石箭镞(硬度比玻璃高,遍地都是,可以把人的脊椎骨射穿)。

4000年前,中原周边文化衰落,出现以中原文化为依托覆盖广大地域的中心文化,多元无序→多元一体。

19-16BC,河南二里头遗址(古洛河,黄山,黄河),夏朝都城(广域王权国家),出土青铜爵、绿松石玉龙。

E06 夏王朝觅踪 2070-1600BC,17王

【传说】

河南禹州市禹王庙(纪念大禹治水)《史记夏本纪》;

四川岷山汶川的羌族人自认为是禹的后人(民俗舞蹈禹步,每年祭祀大禹诞辰),有大禹相关历史遗迹;

安葬在浙江绍兴会稽山上;

河南登封万岁峰启母石,传说生了启的石头;

贵州荔波县的水族的文字(水书)和夏陶刻符很相似;

舜禅让给禹,禹建立夏后式邦国,统一各个部落。

【文字】

《尚书》记载大禹划定九州、治理山川,但是《尚书》有真伪之疑。

【考古】

2070-1600BC,共17位王,夏禹→夏益(东夷首领)→夏启(确立世袭制、家天下)→夏太康(太康失国于后裔)→后羿→寒浞(寒浞代夏)→少康(少康中兴)→孔甲→夏桀。

2070BC,河南王城岗遗址,发现奠基坑、大城遗址,认为是夏朝最早的都城阳城。

1850-1750BC,河南新密新砦遗存,启→少康时期,推断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启之后,太康失国事件发生,来自东夷有穷氏首领的后羿(后羿射日,江西婺源傩舞祭祀后羿)。发现饕餮纹器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过渡阶段),代表东夷最高首领。

1750BC,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中晚期遗址(洛阳盆地,符合文献记载),发现宫城建筑(中国最早)、墓葬(推断阶级分化),出土陶器(陶制网坠、陶刀、陶镰)、五谷(粟、黍、稻、小麦、大豆)、占卜工具(推断出现法师,祭祀行为),推断农业发展、手工业出现,认为国家机制产生,中央与地方关系确立,礼制产生。发现陶器上有刻符,推断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

E07 殷商兴亡 1600-1046BC,31王

【传说】

商族始祖契,玄鸟生商。

【历史】

河南偃师商成汤墓,成汤起义,先灭豕韦、顾、昆吾三国,鸣条会战《汤誓》

河南开封空桑,伊尹出生地,伊尹和仲馗分别是左相、右相,辅佐成汤称王。河南嵩县伊尹祠。尊为厨圣。

商融合了夏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扩大了夏的疆域。《诗经商颂》

商改革,改变历法命名(岁→祀)、朝会制度。《史记》

商改都,搬迁夏涂山大会铸的鼎(古代政权的象征,定都即定鼎,国灭则鼎迁)。

成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伊尹放逐)→沃丁→太庚→小甲→雍己→盘庚(1320-1300BC,迁都殷,上中下训话,盘庚迁殷标志着商代前后期)→武丁(甘盘、fuyue辅佐,妇好征战土方、鬼方等,拓展疆域,周族出现)→武乙→帝辛/纣

周族擅长农业,住陕西,季历战功赫赫但是被商王猜忌而死,激发商周矛盾,纣王重用姬昌但是伺机囚禁姬昌,7年后因妲己释放姬昌,姬昌被姜子牙辅佐,纣王杀比干,姬发伐纣,牧野之战,纣王死于鹿台。

【考古】

河南殷墟,出土青铜器(4000年前开始青铜冶炼,商时达到顶峰)、甲骨文、玉器,历史第一个有文献有考古的城市遗址。

河南安阳妇好墓。

河南安阳羑里城遗址,关押姬昌,姬昌被关押时研究八卦,从八卦推断出六十四卦,写《周易》。

河南姜太公祠。

河南比干庙。

河南淇县摘星台,曾经是朝歌都城,纣王玩乐的地方。

 3 ) 一个人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看完了100集的《中国通史》

有一个很深的感受

曾经

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那些波诡云谲的朝堂政变

那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志士

那些兵荒马乱、烽火狼烟的残酷战争

.........

无一不随着文明嬗变、朝代更迭、时代变迁

湮灭在滚滚历史的车辙下

不论是传奇不朽的秦皇汉武

还是古今传唱的唐宗宋祖

亦或是千古一帝的武皇帝

........

他们都无一幸免

看着这部纪录片,在了解人文历史

汲取古人思想精髓的同时

我更多的在想:

几千年的沧海桑田,现在回首起来不过弹指一挥间

和瀚海星辰比起来,渺小如蝼蚁般的我们也终将随着大时代的大江大海逝去,

可是,一个人究竟要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有意义?

这让我不禁深思

与我而言,就是不去计较得失,坦荡、愉快的活着。

更多的是在現代社会里去寻找勇气和爱的追思,轻盈而饱满的活着,像水至柔。

写到这突然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4 ) 中国通史摘录

已经看到了第25集 观后感 Review 一句话概括内容梗概: 感叹人类历史发展很快。泱泱华夏, 台词摘抄: 1.《中华道路》丰富多彩,绵延不断。神秘的北纬30度。轴心时代。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百家争鸣。太牢礼。程朱理学。以礼治国。阳明心学。(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徒法不能以自行。北魏均田制。隋朝三省六部制。太祖长拳三十六式。武王伐纣。乡愁。 l2.《中华先祖》吴新智院士,旧石器时代,古人(猿人)→新人。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小长梁泥河湾人,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北京人,火🔥。广西崇左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贾兰坡)。 3.《农业起源》。仙人洞遗址。马尼士。新石器时代。民以食为天。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良莠不齐。粟王朝。谷,小米,磁山⛰️文化。人猪🐷合葬。五谷六畜。兴隆洼遗址。 4.《文明起源》。河南渑池县。瑞典安特生,仰韶文化。标志着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安徽凌家滩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华第一龙🐉。兴隆沟遗址,陶人。湖南城头山⛰️遗址。良渚文化,玉琮。岫岩县,玉猪龙🐉 5.《邦国时代》。石家河遗址。禹伐三苗。文尧。陶寺遗址,圭表。石茆遗址。陶鬲。玉琮,玉钺。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满天繁星到月明星稀。 6.《夏王朝觅踪》河南禹州。鲧gun。禹步,禹陵。二里头遗址。水书,水族,水书先生。夏桀,十七位。家天下。新砦期文化,太康失国。傩nuo舞表演。后羿代夏,少康中兴,王城岗遗址。 7.《殷商兴亡》公元前1600年,17世31王,500多年。玄鸟生商。成汤,伊尹,鸣条会战,《汤誓》革故鼎新。尚白。伊尹放太甲,厨圣。盘庚迁都。殷墟遗址。武丁&妇好。帝辛,羑里墓。《周易》。吕尚,百家宗师。牧野之战。 8.《商代文明》刘鄂《铁云藏龟》甲骨四堂。六书,造字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傩舞。酒。青铜器,后母戊鼎。金鼎文。 9.《武王克商》周原。吕尚,文王拉车八百步,渭水钓鱼🎣。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东夷之祸。孟津观兵。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10.《周公摄政》元圣,周成王。岐山转鼓🥁。分封制&宗法制。宗周,家国同构。何尊(中国二字),镐京(西安),东都洛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周礼。制礼作乐。礼乐文明。

 5 ) 中国通史笔记(第21-40集)

E21文景之治:史学家班固称赞:“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埋葬轪侯利苍的2号墓陪葬远不如埋葬其子利豨的3号墓与其妻辛追的1号墓,反映了汉初至文帝主政时期的经济发展。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主政,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相国,“萧规曹随”;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沿袭了与民休息的国策,少帝刘恭少帝刘弘先后被立废;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拥立刘邦儿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仁厚,废除肉刑(缇萦救父)、轻徭(役)薄赋(税)、节俭、遗诏薄葬;汉景帝刘启则继位之初就开始修建陵墓,不过在对民策略上则延续汉文帝,也进一步完善肉刑的废除。

E22汉武帝:刘邦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之围后,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马邑(今山西朔州)之谋失败,但揭开了反击匈奴的序章;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是西汉与匈奴的三大战役;漠南之战是汉军第一次跟匈奴单于主力对战,霍去病率800轻骑追击匈奴数百里、斩敌2000余人;河西之战中霍去病一年内两次征战河西,杀、俘匈奴8万多人,西汉王朝完全占据河西走廊、打通去往西域的道路;漠北战役是西汉对匈奴作战的顶点,霍去病追杀匈奴右贤王至狼居胥山,在山上祭天(史称“封狼居胥”),又在姑衍山祭地、得胜而回,汉军全面胜利、匈奴而向西北方向远遁、“漠南无王庭”,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得到解决。面对战争带来的财政困难,汉武帝重用桑弘羊,向富商大贾征收财产税,盐铁收归官府专营;在“五争车师”后西汉彻底控制西域;苏武牧羊,在北海度过19个春秋;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诏》,变革国家政策,这也是古代帝王第一个罪己诏。

E23两汉经学:刘邦以太牢祀孔,系史料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祀孔子;儒生叔孙通制定朝拜礼仪、规范大臣言行,刘邦意识到儒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汉初各种学术流派再次兴起,儒学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汉景帝派遣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但整体上道家思想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无为而治”下诸侯王势力逐渐坐大,道学与儒学之间的争论也逐渐开始;儒家的辕固生与道家的黄生在汉景帝面前争论;儒学在汉代吸取墨家、法家等有益之处,成为经世治邦的经学;董仲舒为汉武帝提供了系统的国家治理体系《天人三策》,成为汉代经学奠基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汉代儒学家大多一辈子专攻一经,即所谓“皓首穷经”;东汉后期经学大家郑玄出现,兼治今文经与古文经,避免了对今文经的过度神化。

E24昭宣政治:(1)汉武帝晚年。酷吏江充捏造“巫蛊之祸”,太子刘据逃亡后自杀;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被俘;国内经济凋敝;汉武帝最后岁月将《轮台诏》作为治国新纲领。(2)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将《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弟弟);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拜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拜上官桀为左将军、拜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四人共同辅政;对国家垄断的工商业是否要适度放松,霍光与桑弘羊产生争执,霍光从全国召集贤良60余人在京都与官员讨论治国之策,史称“盐铁会议”,成为中国古代一场知名的辩论赛,随后酒不再由国家专营,这场会议也埋下了霍光与桑弘羊决裂的隐患;后桑弘羊、上官桀等人勾结燕王刘旦谋反,事败后被杀。汉昭帝为昭宣中兴打下良好基础。(3)废帝刘贺。汉昭帝年仅21便猝然去世,其膝下无子,霍光等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其在位仅27天就被废为海昏侯(4)汉宣帝刘询。霍光在民间找到废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立为汉宣帝;霍光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霍光死后,霍家以谋反罪被灭族;汉宣帝统治25年,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治清明、重视教化,汉朝呈现勃勃生机;汉宣帝刘询也与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成为西汉仅有的4个有庙号的皇帝。

E25王莽改制:王莽出身煊赫,但贤能恭谦;在任黄门侍郎期间结识刘歆;二人致力于复兴古文经(未立于官学的经书);王莽在民间和朝堂都深受爱戴,被封新都侯、38岁出任大司马。汉成帝刘骜死后,汉哀帝刘欣即位;丁、傅外戚掌权,王家受打击,王莽被免职。汉哀帝死后,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马,迎汉平帝刘衎即位;刘歆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事人。汉平帝死后,王莽扶持刘婴即位,并禅让给自己,始建新朝。王莽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家,他恢复《周礼》、进行官制改革;推行王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禁止奴婢买卖;缓解人口压力,向青海湖附近移民;为转移国内矛盾尖锐,征伐四夷。但最终他的改革没有成功,王莽死于农民起义

E26光武中兴:刘秀与兄长刘縯起兵于南阳,号称“舂陵军”,与南方绿林军形成联军;在昆阳之战中,刘秀作为策划者与组织者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队;更始帝刘玄建都宛城引起联军内部争议,刘縯被杀,刘秀忍辱负重;更始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刘秀持节治理河北地区,授大司马、封萧王;刘秀娶郭圣通为妻、联合豪强,攻入邯郸、打败王朗、独占河北;利用赤眉军更始军反目,逐渐统一全国4/5的地区;此时全国只剩下三股割据势力:占据西北的窦融、占据巴蜀的公孙述、占据陇西的隗嚣“窦融归汉”,光武帝先后灭掉隗嚣与公孙述(成语“得陇望蜀”的由来)。光武帝刘秀退功臣进文吏;用酷吏保持吏治清明;度田,增加国家对土地税收的控制权。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得到了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与推崇。

E27丝绸之路:张骞“凿空”西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东汉之初西域混乱,“投笔从戎”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汉桓帝时,大秦(罗马帝国)使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访汉朝。

E28清议与党锢:汉朝后期由于外戚专权,皇帝多年幼;No.8汉顺帝刘保妻兄大将军梁冀专权,先后立No.9汉冲帝刘炳、No.10汉质帝刘缵、No.11汉桓帝刘志为帝;汉桓帝成年后借助宦官势力铲除梁冀,单超等五宦官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即史书中的“五侯”。宦官专权,太学生地方儒生的仕进之路被堵塞。桓帝灵帝时期的童谣说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清流派士大夫太学生领袖联合起来,针砭时弊、抨击权贵、品评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史称“清议”。士大夫领袖李膺范滂张俭等博学刚正,针对宦官势力接连展开打击;李膺无视汉桓帝特赦令处死罪犯,引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太尉陈藩、国丈窦武说情上书,李膺等幸免于难,但禁锢终身不得为官。两年后,汉桓帝去世、年仅13岁的No.11汉灵帝刘宏即位,外戚与清流结成同盟铲除宦官,计划泄露后宦官集团提前动手,窦武、陈藩均身亡,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一众清流领袖也未能幸免。

E29黄巾起义: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流民出现,社会风险加剧(西汉末期的赤眉军就是流民);号称“大贤良师”张角用符水治瘟疫,在群众中建立威信;以道家经典《太平经》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创制《太平道乐》供信徒朗诵;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与二弟张宝“地公将军”)、三弟张梁“人公将军”)发动黄巾大起义;这也是农民战争和宗教的首次结合,起义军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王朝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平叛有功的皇甫嵩卢植遭遇宦官陷害,汉灵帝深陷卖官鬻爵不能自拔,曹操等则借机收编了黄巾军的一部分参与力量,曹操有了自己的发家基础“青州兵”;为平息黄巾军的余波,汉灵帝让地方发展势力,也助推了东汉后期强大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E30三国鼎立: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去世,少帝刘辩即位,朝政把持在何皇后大将军何进之手。为对付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何进令董卓带凉州兵进京,宦官提前动手杀了何进;董卓进洛阳之乱揭开三国时代的序幕;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结成同盟,出身“四世三公”袁绍任盟主,此时刘备还依附于公孙瓒;在这场战争中孙坚战吕布、斩华雄、名声大起,但在征讨荆州刘表时去世,江东之主经孙策传给孙权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曹操袁绍在官渡决战,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刘备投奔刘表,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提出了闻名千古的《隆中对》,七年前鲁肃则为孙权提出了《江东对》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关羽攻打襄阳期间、孙吴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汉献帝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同年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夷陵之战蜀汉战败,刘备退至白帝城三国鼎立的格局最后定型。

E31诸葛亮治蜀:蜀汉尚书邓芝诸葛亮委派前往建康,与东吴结盟,孙权遂与曹魏断绝藩属关系;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汉陷入两难状态,诸葛亮派使臣祝贺孙权称帝;外部环境稳定后,诸葛亮着力解决南中叛乱;南部少数民族即今天的佤族,诸葛亮七擒七纵叛军首领孟获;军事征服只是“南抚夷越”的前提,诸葛亮派官员到南中指导耕种、养蚕造丝、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诸葛亮在普洱被奉为“茶祖”);对内发掘人才,张裔、蒋琬等人才被起用;完善法律体系,制定《蜀科》并严格执行,挥泪斩马谡;但法律的执行建立在教化基础上,儒法结合;总体上“教化为先,法治为后;执法严明,公正守信”;诸葛亮还加强经济治理,设置“堰官”维护都江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井盐技术与生产,大力改进推广火井(天然气井)煮盐盐税成为重要财政收入;重用蒲元炼铁,先进甲胄、武器、软猬甲层出不穷;设置“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蜀锦远销至中东和欧洲地区;工匠们集中生产住宿的地方叫“锦里”、衙门在的地方叫“锦官城”,这两个称呼如今也成为成都的别称;诸葛亮五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朝历代的人臣典范

E32西晋统一:(1)司马氏掌权曹魏。魏明帝曹叡临终时,托孤太子曹芳曹爽司马懿;司马懿受到曹爽排挤,交出兵权后称病在家;后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至高平陵祭陵期间,起兵政变控制京都洛阳,曹魏军政权力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废曹芳、改立14岁的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掌管朝政,曹髦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为千古名言。(2)西晋再造统一。蜀汉后主刘禅宠幸宦官黄皓、纵容其干政弄权;魏国伐蜀,钟会久攻剑门关不下;老将邓艾上计司马昭,绕道后方、“奇袭江油”雄战绵竹关诸葛瞻父子战死,后主刘禅投降、奔赴洛阳成为安乐公。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承晋王、逼迫小皇帝曹奂禅位、称晋武帝;十四年后攻吴国,吴帝孙皓投降;西晋再造统一、“太康盛世”出现。(3)西晋迅速衰落。随着国家富庶,西晋的奢靡之风清谈之风逐渐兴起;晋武帝的“羊车”成千古笑柄;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成为皇后贾南风的傀儡;赵王司马伦起兵入京杀死贾南风,拉开八王之乱的序幕;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发动混乱,史称“五胡乱华”;匈奴贵族刘渊建立前赵,先后攻破洛阳与长安,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先后向刘聪(刘渊之子)投降,西晋王朝仅37年即亡。自此,中华大地迎来了长达300多年的大分裂,中华民族文化中心南迁,直到隋王朝的出现才再度统一。

E33魏晋风度:曹魏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名士《老子》、《庄子》、《周易》为文献骨架,结合儒、道开创玄学,思考宇宙、人生与社会的本源;名士们一起研究玄理则被称为“清谈”。为了躲避政治风险,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最有名的便是被称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建安七子”阮瑀之子)、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他们常在云台山的竹林下饮酒畅谈,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玄学的出现推动了中国人思维水平的提高,嵇康与钟会钟繇之子)“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交锋被后人津津乐道。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山涛引荐他担任吏部郎时,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权贵集团彻底决裂,最终被杀。西晋灭亡后,司马家族带着众多士族来到建康,建立东晋;东晋的清谈有所跑偏,成了历史闻名的“空谈误国”,但也涌现出了众多名士,“书圣”王羲之“风流宰相”谢安“误入桃花源”的陶渊明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E34门阀政治:(1)司马睿南下。晋惠帝司马衷去世后,掌权的太傅司马越拥立晋怀帝司马炽,同时派遣琅琊王司马睿南下经营江南,为西晋王朝建立后方基地;北方世家大族领袖王导帮助司马睿在南方树立威望;当时士族门阀盛行联姻,太尉郗鉴派人去王导家挑选女婿时,发生了王羲之(王导堂侄)“东床快婿”的故事;当时南北方世家大族矛盾冲突严重,王导采取“侨州郡县制度”安置北方侨民,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州郡县地方政府,多对原州郡冠以“南”字,100多年时间里南渡人口近百万(2)东晋建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没有急于称帝;王导说服堂兄王敦共同支持司马睿晋元帝,拉开东晋历史帷幕;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形成一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政治模式“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模式,随后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对抗贯穿了整个东晋时代;晋元帝司马睿任用亲信刁协刘隗削弱士族势力,王敦起兵,刁协被杀、刘隗逃到北方;No.2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王敦再次起兵,王导这次不再支持他;王氏、庾氏、桓氏、谢氏家族是东晋时期的四大世家大族;东晋中期,桓氏家族桓温想夺取帝位,试图通过北伐建立威信;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桓温废掉No.7晋废帝司马奕,另立No.8晋简文帝司马昱;皇权岌岌可危时,谢氏家族谢安挺身而出;他机敏睿智、调侃郗超“幕后之宾”;在桓温要求No.9晋孝武帝司马曜给他“加九锡”时,谢安一直令人修改诏书,直至桓温去世。(3)门阀政治的衰落。前秦苻坚出动百万军队进攻东晋,号称“投鞭断流”谢石(谢安弟弟)、谢玄(谢安侄子)前线指挥、谢安坐镇建康;淝水之战的胜利成为贵族政治最后的挽歌;No.10晋安帝司马德宗即位后,荆州刺史桓玄桓温庶子)攻入建康,逼迫他退位,自立为帝、史称“桓楚”;后北府军谢安建立)领袖刘裕打败桓玄,迎回司马德宗,后又逼迫No.11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寒族开始冲击士族统治,标志着门阀政治正式结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E35梁武帝治国:(1)“金刀利刃齐刈之”。南齐皇帝萧宝卷亲信宦官、肆意杀戮功臣、雍州刺史萧衍的哥哥即被杀;萧衍以静制动、“伐竹沉木”,萧宝卷派人进攻时,当初的沉木化为3000艘战船;萧衍攻入建康、杀掉萧宝卷、改立其弟萧宝融齐和帝、后逼迫其禅位、改国号为“梁”,史称“萧梁”“南梁”(2)梁武帝的“佛”与“儒”。梁武帝萧衍崇尚佛教,以自己父母名义修建寺庙,以父之名修建大爱敬寺、以母之名修建大智度寺;佛前颁布诏令定佛教为国教;对佛教戒律进行规范,“建康教团”完成“在家受菩萨戒”;南朝佛教兴盛,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还重振儒学,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成立供皇太子、宗室、王侯学习的“国子学”,传授儒家经典;确定礼的权威,“吉凶军宾嘉”五礼制度成熟;梁武帝本人勤勉、节俭、素食、受菩萨戒,被称为“皇帝菩萨”(3)文化与对外交流。文质彬彬的萧梁朝被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誉为“阴雨连绵的南北朝时期犹如乍晴的朗朗天空”《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一说作于陈朝)、《文心雕龙》、《诗品》等千古之作均出现于这一时期;外国僧侣频频来华,来自南天竺的菩提达摩便和梁武帝有过一席交谈,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4)晚年的梁武帝。为自己修建同泰寺,建成之后4次舍身寺庙,成为一个佞佛的皇帝;最后一次被赎回后,同泰寺被大火焚毁,几经变迁后是成为今天南京的鸡鸣寺;接受了北方魏人侯景的投靠、贸然和东魏交战后兵败;随后爆发了“侯景之乱”,侯景攻入建康、包围台城;公元549年梁武帝坐化、终年86岁;公元557年江南寒人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史称“南陈”“南朝陈”

E36孝文帝改革:(1)鲜卑人的发迹。鲜卑部族发源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嘎仙洞,后迁移至内蒙古呼伦湖一带、逐水草而居;前秦轰然倒塌后,鲜卑部族在北方建立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稳固政权——北魏(2)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北魏政权建立初期,延续了十六国时期“胡汉分治”的传统;但随着胡风汉俗的相互杂糅,民族冲突日益严重;化解胡汉矛盾成为历代北魏皇帝/鲜卑部族首领的重要任务;No.3拓跋焘即位后,修建文庙、祭拜孔子、让鲜卑和汉族贵族子女学习儒家经典;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但随后发生的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又大大加剧了胡汉冲突;三朝元老崔浩在记录鲜卑部族早期历史时秉笔直书、招致鲜卑贵族不满,最终被满门抄斩;拓跋焘死后,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3)孝文帝改革。No.6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开展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太和改制”;恢复实行百官俸禄制、实行“均田令”将无主荒地授给农民、采用“三长制”(五家为一邻长、五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管理农业人口、修建明堂,北魏进入“太和盛世”(4)孝文帝迁都。孝文帝提出要攻打南齐、一统天下,其实是为了将都城迁到中原腹地洛阳;随后开始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汉语定为官方语言,一直讲鲜卑语的皇后被贬为庶民,在瑶光寺里终老一生;颁发汉式冠服,不准大臣们在公众场合着鲜卑服装;鲜卑族姓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孝文帝改称元宏;到山东曲阜拜访孔子;将迁到洛阳的鲜卑大臣籍贯改为洛阳,不允许再回平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为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E37北周武帝:(1)北魏分裂。公元523年,镇守北部边疆的鲜卑族人因地位下降而不满,爆发了“六镇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北魏政权。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元修,不满权臣高欢专政,投奔关中的宇文泰,迁都长安;权臣高欢则在洛阳另立元善见魏孝静帝;至此北魏分裂为“西魏”与“东魏”,南北朝呈现新局面。(2)改朝换代。西魏的实力起初较弱,但宇文泰注重胡汉融合、较好地解决了民族矛盾,东魏则严重依赖鲜卑族人忽视汉人。公元550年,魏孝静帝禅位与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公元556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辅佐下登基,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宇文护专权跋扈,杀掉宇文觉后另立宇文毓,后又杀掉宇文毓另立宇文邕(2)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一直对宇文护虚与委蛇,允许其在封国建立皇祖别庙;在宇文护从封国进京拜谒叱奴皇太后时,用计谋将其诛杀。宇文邕尊儒重教,尊四朝元老于谨“三老”,询问国政;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疏通扩建龙首渠。宇文邕还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67年开始,两次全国性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形成了儒家、道教、佛教的先后排序;随后全面禁止佛教、道教的传播,强迫300万僧尼还俗,废除寺院4万多座。宇文邕还加强军队建设,他第一次御驾亲征北齐失败,但公元577年他第二次御驾亲征取得了胜利统一中国北方。当时的北齐儒家学者熊安生在北周军队进城之后很淡定,因为尊儒重教的君主不会大肆杀戮。公元578年宇文邕北伐突厥,因身体不适被迫返回京城,年仅36岁即病逝。仅仅三年后,

E38陈朝兴亡:(1)陈霸先横空出世。陈霸先(公元503-559年),出身寒微,深受新喻侯萧映的器重;后随萧映来到广东,成为一名军队武官;在“侯景之乱”中赶赴建康救援,成为湘东王萧绎门下,和士族出身的王僧辩成为萧绎的左膀右臂;后萧绎在江陵即位,史称“梁元帝”;但由于出身寒门,陈霸先不如王僧辩受器重。“侯景之乱”期间,北齐和西魏趁机夺取了萧梁大量领土;在西魏攻陷江陵前,梁元帝萧绎江陵(今荆州)的十四万藏书毁于一旦,史称“江陵焚书”;陈霸先与王僧辩迎梁元帝第9子萧方智至建康称帝,后王僧辩兵败北齐,在建康立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渊明为帝;公元555年陈霸先偷袭建康,杀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随后击溃了北齐的挥师南下,最后一战犒劳士兵时产生了南京有名的“荷叶饭”;公元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为陈武帝,改国号“陈”,史称“南陈”或“南朝陈”。(2)励精图治。陈武帝陈霸先即位,标志着寒族的全面上位;陈武帝作风朴实、为政宽简、民力恢复,但仅仅即位两年就去世;其侄陈文帝陈蒨即位,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开始强盛,促成“天嘉之治”;并与北周交好,迎回了弟弟陈顼;公元567年,陈顼陈蒨之子陈伯宗废为“临海王”,自立为陈宣帝;他恢复国力、开疆拓土,但在第二次北伐时大败。(3)陈朝灭亡。公元582年,陈顼的儿子陈叔宝即位,也即“陈后主”,他政治昏庸、导致陈朝文武臣解体;大兴土木,奢侈腐化;沉湎文学,《玉树后庭花》成为千古闻名的亡国之音;他所宠幸的“十狎客”不尊礼节、行事放肆、破坏朝纲;他的宠妃张丽华编写、宠臣徐陵作序的《玉台新咏》(一说作于南梁)专注男女艳歌、令人慨叹“东南妩媚、雌了男儿”;公元588年隋朝对陈发动全线进攻,仅一年时间陈朝便城破国亡,陈后主贪苟且、失威严,带着两个宠妃匆忙躲入今天南京鸡鸣寺“胭脂井”中,成为千古笑柄。

E39魏晋佛教:(1)西行求经。东汉汉明帝刘庄(刘秀第4子)从西域请来天竺高僧,兴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朱士行在白马寺受戒出家,成为中国第一个僧人;公元260年,朱士行西出玉门关,前往西域于阗寻找梵本佛经,亲手抄写了《大品般若经》,并派遣弟子送回洛阳。公元399年东晋法显成为第一位到达天竺的僧人,他取回多部梵本佛经。(2)翻译经文。三国时期的名僧康僧会精通梵语,遍览佛法儒经典,对部分梵本佛经进行了翻译。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前往西域龟兹国讨要高僧鸠摩罗什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很快就土崩瓦解;吕光返回途中在凉州自立为王;鸠摩罗什因此在凉州滞留17年;后秦灭吕氏政权后,后秦之主姚兴对其给予极高礼遇,鸠摩罗什在洛阳的译经场近10年,留下《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35部汉译佛经。(3)佛教传播。西晋灭亡后,高僧佛图澄没有南下,而是选择了投奔后赵石勒道安相貌丑陋、种地修行,只有佛图澄愿意收他为徒,但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公元348年,117岁的佛图澄圆寂;他的弟子道安成为佛门新领袖,道安主导制定僧尼规范;规范佛门姓氏为“释”;战乱中散尽门徒,只身投奔前秦苻坚;最后离开道安的弟子钻进庐山,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慧远净土宗是中国佛教最有影响力的宗派,江西省庐山东林寺是其祖庭,东晋权臣桓玄曾在此与慧远当面讨论佛法,后“沙门不敬王者”成为定制。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远不止是作为宗教,其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构成的一部分

E40再造统一:(1)六镇起义。为了拱卫边疆,北魏时设立北方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公元524年爆发“六镇大起义”,混战之后,怀朔镇的高欢武川镇的宇文泰脱颖而出,北魏随后分裂东魏与西魏(2)杨坚家族。杨坚家族世代在武川镇为将,杨坚父亲杨忠宇文泰手下的重要将领,被封为“随国公”;宇文泰通过“府兵制”,凝聚地方武装、加强军事力量,西魏有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杨忠便是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与尼姑智仙一起长大、成年后跟随父亲征战,受到独孤家族赏识,迎娶了大柱国独孤信的第7个女儿(独孤家族是鲜卑贵族,独孤信长女嫁给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嫁给大柱国李虎的儿子李昞、并生下唐高祖李渊,七女嫁给杨坚、后成为隋朝的文献皇后;独孤家族一门三皇后);杨坚进入关陇集团的核心。(3)建立隋朝。公元577年,北周战胜北齐统一中国北方;36岁的杨坚被晋升为上柱国;杨坚13岁的大女儿杨丽华北周武帝选为太子妃,次年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周宣帝宇文赟即位,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晋升为大司马;公元580年周宣帝暴病身亡,留下年幼的周静帝宇文衍隋王杨坚掌权;杨坚历时四个月平定“三总管之乱”,将鲜卑姓氏“普六茹氏”改回汉姓“杨”;公元581年,杨坚从外孙手中得到皇位。(4)再造统一。长孙晟献策,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应对突厥,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臣服隋朝虢州刺史崔仲方献计,在长江上游打造战船、将长江下游作为主攻方向,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唐代诗人杜牧有云:“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杨坚建立的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6 ) 不要看,很容易形成错误历史观

只看了第一集,只论这一集,先说个人结论:质量很差,纪录片只是幌子,实质是宣传大一统大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机器。

故事叙述很乱什么的都不说了,可是连推理逻辑都很随意。崇祯的诏书那里,人家一个字也没提贪腐,怎么就看出来崇祯在批判贪腐的?还有说丝绸之路自汉武帝建立以来从未中断,这已经是基本的历史错误了,怎么写出这样的稿子的?

通篇一种中国历史就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的语调,然后再选择碎片化的历史现象去强行“证明”它。根本说不完,反正粗制滥造

 短评

投入那么多,历时那么长的大型纪录片,居然并没有预期那么好。一集一集的内容和描述老是重复还有自相矛盾,而且有些东西略带主管,怎么跟历史书上一样就喜欢下定论呢,不能好好的偏重于陈述事实吗?

9分钟前
  • 豆瓣喵
  • 力荐

打开电视机,也就这样的节目能让我停留下了

11分钟前
  • 李每
  • 推荐

麻烦那些骂的能看完再说话吗?这部纪录片基本按照“军事,文化,政治,经济”把中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一一阐述,文案绝妙,节奏稳妥,解说语气跌宕起伏,看着很有感觉,干货很多,评论也较为中肯,很难得的优秀纪录片

16分钟前
  • 力荐

每日锁定CCTV6。总比看杨洋们的偶像剧多点营养。

17分钟前
  • xialeng
  • 力荐

很良心了,基本算通俗易懂,虽然并不是100集都看了

20分钟前
  • 无聊
  • 力荐

前面的没啥兴趣,从夏王朝开始越来越好看【推荐大家来b站看啊,增加弹幕】

24分钟前
  • 勃立二象性
  • 力荐

太好了,良心纪录片!应该好好出产这样的片子!

29分钟前
  • keke
  • 力荐

要是我小时候能有这种片子看就好了

34分钟前
  • 盛妍
  • 力荐

中国考古界有两股神秘的力量:1、正在耕地的农名 2、正在施工的某施工队

35分钟前
  • 万能雪梨大王
  • 力荐

看到22集,不打算继续了。太墨迹,废话多信息量少,本想每天看一集带着复习复习中国古代史的,现在看来还不如直接看书来的快。

40分钟前
  • 沸海鲸歌
  • 还行

史观和角度夹带私货

45分钟前
  • CorleoneDuncan
  • 推荐

与其封几个小众艺人,不如多在寒暑期档少放些脑残剧,多放些这样的记录片给大家洗脑好吧?我朝官员的脑子都去泡药酒了吗?[白眼]

4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最为关键的南北朝与五代十国这两个乱世完全避重就轻,所以不能给高分。

53分钟前
  • Mamacita117
  • 还行

央视这个质量实在讲不过去

56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较差

官方纪录片总算不再像资治通鉴一样只关注政治与军事了,经济、文化、甚至建筑、艺术的比例明显增加,汉以前的部分最新考古资料利用的也不少,有进步。

6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题目太大,100集也只能泛泛的讲,很多点都没有涉及到,但作为一个科普节目,做到了该有的水平,非常适合入门级历史爱好者来学习。

1小时前
  • 三三
  • 力荐

中国24史 多少的人物传记 可以拍多少的电影和电视剧。可惜近些年拍的越来越少。

1小时前
  • 夜空中闪亮的星
  • 力荐

看完100集后恍如隔世

1小时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文案神似中考范文。

1小时前
  • Louise
  • 推荐

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轨道上各自奔跑,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交锋,或者是在公元1644年,或者是在公元1840年,也可能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天。

1小时前
  • 小王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