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2011

犯罪片韩国2011

主演:朴勇宇,柳承龙,成东日,朱进模,成志娄,金汝珍,朴秉恩

导演:李圭满

播放地址

 剧照

孩子们2011 剧照 NO.1孩子们2011 剧照 NO.2孩子们2011 剧照 NO.3孩子们2011 剧照 NO.4孩子们2011 剧照 NO.5孩子们2011 剧照 NO.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3孩子们2011 剧照 NO.14孩子们2011 剧照 NO.15孩子们2011 剧照 NO.1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7孩子们2011 剧照 NO.18孩子们2011 剧照 NO.19孩子们20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7 20:23

详细剧情

1991年3月26日,韩国大邱。就读于城西小学的5个男孩子结伴上山,从此一去不回。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警方出动上万搜查人员,却始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下落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4年后的一天,风光无限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因涉嫌造假而被总部流放至偏远的大邱,孤高气傲的他发 现当地的人们依然关注那起已为很多人遗忘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为了早日翻身,姜志胜与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携手,沉疴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失踪少年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长篇影评

 1 ) 让人无力的冰冷和绝望

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2 ) 大人们

看了李奎满的新作《孩子们》,因为个人非常喜欢他前一部《RETURN》。

《孩子们》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与《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并列韩国未决悬案之1,2,3。事发1991年大邱的青蛙少年失踪,五位外出找青蛙的孩子们离奇失踪,后虽发动近30万警力搜寻,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最后还是无一所获,2002年意外发现孩子们的骸骨,但并没有有效的线索,致使2006年诉讼时效过期,已无法由官方侦破,成为悬案。

电影开始便告知了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因为对于在韩国公映的电影这样做并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对于不谙真实的我而言,却冒出“啊,也许不要告诉我更好”的念头。观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忖着,真实的占比是多少呢?李奎满导演惯常的悬疑制造手法并不适用于真实的故事结构,所以《孩子们》并不如《RETURN》那样的屏人气息,作为尽人皆知的真实事件,没有那么多肆意发散的空间,更引人关注的恐怕是事件中的伦理性。电影中的男主角——朴勇宇饰演的纪录片PD,在这一个悬而未决的案子中嗅出自己出路的香味,而和柳承龙饰演的社会学教授一起将“父母为了制造社会混乱而杀害了孩子们”的猜想推波助澜。待无止尽的考证、折磨一次次的碾过失去孩子的父母身心后,朴PD最后倒在自己的良知之下,进而成为真相的奋力追击者。

我好奇的是朴勇宇和柳承龙的演绎是否在韩国真有其事,而其间对父母的斥责又经历了怎样的轮回。50%的真实与80%的残酷,造成的震撼截然不同。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万般撕心裂肺和千种无奈折磨之下,非但承受了常年盼不来回家,找不到凶手,寻不见尸身的惊人苦楚,还要承担被指为变态杀手的控诉,这样的桥段陌生吗?远在他国的人们,能够以这样的公演形式,放大种种歪曲和学界、政府、警力的不当,而我们却往往对着报刊上的各种离奇事件嗟叹。

这是一部够格的好电影,虽然说不上惊悚,但表演到位、正中下怀。没有太多的镜头移位,长而缓慢像是父母摇摆放不下的心,开篇的红斗篷让人怀念起《辛德勒的名单》的那一抹红裙,一样的扣人心弦。既然真实,我就不希望它惊悚,并祈望永远不会重演。但李奎满上映时谈到创作的初衷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这件事,更希望凶手看到——这一点上,我担心的是如果凶手因此藏匿更深,那么真相难见天日。

说句题外话,柳承龙、朴勇宇的出演,让我笃信这部电影的水平,对于韩国电影选片的驾轻就熟全权交给他们的审查体制。完善的商业电影分级制度,保证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最少磨合,但我也明了忠武路上的人们用了多少抗争换来这一结果。而这边厢,各位名导天天为了社会风尘,嘴仗笔伐不断,自己份内的事,关乎如何定义和维护更多元的电影层次丝毫不上心,妄论电影产业的发展。

 3 ) 你不懂(大剧透,慎入)

本来不想看的。
我知道这故事难有结局。
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没有结局的故事,没有答案的谜题,没有审判的义愤——这三个电影注定是导演愤怒而内敛的叹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以收视率为目标的电视剧制作人(PD),只关心自己节目的收视率,从一开始就与搜索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争播出时间——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对这个大规模的搜索嗤之以鼻,冷漠而嘲弄;四年后,他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使自己的节目获奖而造假,因此被电视公司管理层“流放”到了卧龙山这个“偏远的”山村,这个悲剧的始发地,进入这些个被他嘲弄的,没有同情,只有利用价值的悲痛的父母亲中间。他不懂为人父母的心,不懂孩子被无缘无故夺取的父母的纠结与痛苦。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又是极其认真的。他要制作一个东山再起的纪录片——靠找出凶手,靠解开他“能”解开的谜题。
于是他发现了男配角,警察与同行都不相信的大学教授黄某。
在剧中,黄某的每次出场,一言一行,无不气质出众、风度迷人、态度稳重。他引经据典,指出证据,他提出失踪儿童之一的钟浩父母为凶手。他向PD,也向所有的观众指出钟浩母亲的异常;他与PD去钟浩家拜访,认定钟浩的父亲掩藏着什么秘密。
被利欲熏心的PD虽以记者的习惯提出了一点怀疑,但很快就被雄辩的黄某征服——其实,在他的物质心中,他应该巴不得钟浩的父母就是凶手吧!

导演是成功的,他叙述的带入感很强。看的时候,作为观众,我想:是吗?当时确实应该是有这样的证据吧?那警察有查过这对有问题的父母吗?现实中的警察也像电影里的警察一样,对这么明显的证据视而不见吗?应该,就是他们吧?!

接下来的一幕里,隆重的,宿命的,又混乱的镜头语言下,着装隆重的黄教授带着警察与记者团来到了钟浩家。
在黄某的指挥下,工人们一点点粉碎着这对不幸父母的自尊与内心。疑点逐渐排除,笃定的黄教授风度翩翩的外表终于被焦躁所代替,最后,露出了他追求荣誉名声的偏执真面目。他疯狂了。
PD看穿了黄,他觉悟了。而黄却还执迷不悟,导演为他设计的最后的电话,成功的流露出一个小人的可悲。
然后,PD离开了。当他触摸到自己新生女儿的小手时,泪水沾湿了他的眼睛。或许,直到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为人父母的心情,才真正感到了悔恨,对被伤害的钟浩父母的深深的愧疚。

我们都犯了一个名为傲慢的罪。当我与黄某与PD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成了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的混蛋。

时间再过去十年,正如现实中故事的发生,孩子们的遗体偶然间被发现。PD赶回了村庄见证此刻。
现实到此为止。
后面这段我不是很喜欢,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或许必须有始有终。
我觉得对于孩子们,当然仍然不能算是结局;而对于主线,也就是男主角的心理历程,却给了一个完结:当女儿失踪的时候,当PD与观众们可能会永远失去女儿的时候,这个曾经冷漠嘲弄的男人,一定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这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愧疚,他彷徨无助的表情与眼神,他找到女儿之后升腾起的愤怒——他已经变成了父母们的一员,他终于算是懂了。
他冲了过去,以受害者父母代言的身份,直面凶手。然而凶手非常强大,你以为一个大男人能够主持正义了,结果他只不过也是是差点丧命,令人联想到当年那些孩子的生命如嫩枝般轻易折断。
“你没有证据,你已经过了诉讼时限。”
是的,我认为这凶手的强大,其实是一个隐喻——残忍的命案却因为15年的诉说时限已过,杀人犯就能逍遥法外,不是凶手强大,而是法律体制的无情很强大!

 4 ) 现实里没有那么多“故事”

《孩子们》和很多韩国电影有不少相似之处:对司法警察的讽刺、对无良媒体的挖苦、对受害亲属的安慰、对那个人心惶惶的时代的记录与反思......但“黄教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孩子们》相对于“三大未结悬案”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多了很多值得反思的新鲜之处,大大提升了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讽刺力度。

满脸求知欲的学生、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这是导演为黄教授安排的出场布景,这布景和教授脸上睿智而淡定的微笑多么匹配,预示着一个“拯救者”式的英雄即将介入。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混了六年的屌丝青年),对这种温文尔雅的教授自然特别亲切,而当教授用美国学来的、十分前卫的、看似反常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对这宗离奇的少年失踪案提出颠覆式的猜想时,他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教授风度和“学以致用、关怀现实”的学者风骨的确让我这个象牙塔里的学生有些小崇拜。按照电影“故事感”的节奏,我感觉黄教授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即将到来。

教授提出了几条显而易见但却被视而不见的“线索”——1、孩子们一般都是傍晚才回来,为什么钟硕的母亲在案发当天的上午就急着报案?难道仅真是因为“母子连心”的第六感?2、钟硕母亲在孩子们失踪两个月后突然接到“钟硕”的电话,但电话录音中的母亲却异常平静,这是一个孩子失踪两个月后的母亲应该表现出的“淡定”么?3、当姜PD和黄教授一起拜访钟硕家人时,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钟硕母亲奇怪的失聪、钟硕父亲奇怪的跟踪以及钟硕家里奇怪的水泥地等等,无不印证了黄教授的之前的假设:孩子们的父母为了某些政治目的,故意制造“孩子失踪事件”以转移百姓视线,从而左右案发当天正在进行的大选投票,而失踪案所在地正是“选票争夺最为激烈选区之一”,于是,一个小村庄的失踪案似乎和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联系起来了!看到这,不得不大呼情节的离奇!不得不大赞教授的睿智!而教授“父母杀儿子,埋在水泥地”的结论更是让我倒吸了一身冷汉,巴不得快进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戏并没有按照教授的假设演下去,警察在钟硕家刨地三尺却没有挖出“万众期待”的尸骨,而“不合逻辑”的现实也让一直自信的黄教授开始变得犹疑了:一切线索和细节均符合理论啊!“逻辑和历史(证据)”是那么得相得益彰!但为什么就是挖不出尸骨呢?到底哪出了问题?我下意识地看了时间轴,电影到了这里才演了一半,于是按了暂停,出去撒了泡尿,预感“稍后的故事更加离奇”,因为电影才演了一半。但其实,当警察凿开钟硕家的水泥地,抽干钟硕家的大便池后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尸骨”时,故事已经结束了!导演的任务——讽刺,已经在看似应该“中止”的地方“终止”了,而剩下一半的电影,无非留一点时间,让那些像我一样“期待更加离奇”的观众们在电影进行或结束的某个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心里那和黄教授一样可笑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愚蠢和多么的自负。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但当一件事让我们无法用“章法”和“逻辑”来解释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适应、不痛快、不自在,于是,人们产生了对新闻和历史的心理需求,希望那些聪明睿智的记者以及客观深邃的历史学家给那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一个解释——一个勉强自圆其说的解释可以给人以“不过如此”的安全感,而一个曲折离奇的解释则给人以“原来如此”新鲜感。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讲故事”,并从故事的“悲欢离合”中“安顿”那颗在信息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现代社会中如惊弓之鸟般的心。
于是,当一个小镇的五个孩子无故失踪而无能的警察又无法查出真相时,大众便急于得到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这种需求为记者和学者制造了一个隐形的市场,让那些如黄教授一般“有点墨水有点野心”的理论家以及如姜记者一般“有点创意有点胆量”的记者敢于把现实当做电影来导演,以至于陷入黄教授所讲的“认知的偏差(当邪教徒得知世界末日并不存在时,他们不但不会怀疑邪教本身,反而会为自己愚蠢认知和行为找借口,以至于更加坚信世界末日真的存在)”中泯灭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因此,当黄教授坚信的所谓“证据”被一个个证伪时,他不但没有及时回头,反而认为那是孩子的父母制造的“伪证”,一个懂得“认知偏差”的教授却在现实中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是最犀利的讽刺吗!
而再深想,那个被教授的理论所折服,一心期盼着故事“一定会有一个离奇的结局”的我,不也是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之一么?现实中真的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么?一些琐碎的小事可以有很多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如教授所怀疑的“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可以如教授意淫那般是“指明凶手的暗示”,但也可能是一个痴呆的老人习惯动作,而事实证明教授的确“想多了”,老人的那个奇怪动作其实没有任何含义;再如“钟硕母亲接到电话后的淡定”,在一半人看来的确很反常,但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反常但却合乎人情的解释——一个失去孩子心急如焚的母亲在经历了两个月折磨后不堪各种骚扰电话,在明知不是自己孩子的情况下还坚持谎称是孩子打来的电话,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早已不关心孩子死活的警察的重视,为找到孩子寻求一丁点希望!多么真切真实啊!但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尝试丧子之痛的人来说,那接到电话后的淡定的确不可思议,但谁又能真的设身处地呢?于是,人们宁愿或者自然相信教授所谓的“父母在政治阴谋的操控下杀子掩埋”的“荒唐的真相”,而对一个无辜的可怜的家庭投向怀疑的目光。
最后,还想再次追问一句:既然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言,那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呢!“没有料”的生活就真的不堪到难以忍受么?







 5 ) 韩国电影《孩子们》

故事讲的是一个精神异常的钟浩爸杀了自己的女儿,又想杀人,但不想杀自己的儿子,就叫钟浩跑,不然会死(1.40分),注意跑的时候那披风上的结!(2.52分)钟浩爸出厂了,一秒的镜头。(53.22分)钟浩爸说下班才出厂,明显是撒谎!(5.14分)最先是钟活妈打电话给东弼妈,问几个小孩,那时还很早,因为钟浩妈知道钟浩爸要杀人了。可能她听到钟浩爸叫钟浩跑的话(怀疑的,没有镜头证明)!(63.29分)挖地板,抽粪抽到一双女孩鞋,因为是他姐姐的,五具白骨好解释!基因相对也能想通了。没挖到是转移到山上去了。(39.58分)老奶奶说的意思是他儿子杀了两个小孩子。这样就更能证明大女儿给他杀了。(91.54)法医说的正系法,很少人会,但明显钟浩爸会。后来杀牛的钟浩也会。(93分)吴元吉头上的伤跟杀牛一样,钟浩比他爸聪明,他杀牛来替代杀人。记者的女孩没事就证明钟浩不杀人了。但杀牛时的那眼神证明他内心的痕苦!还有很我细节就不一一说了,相信你再去看一次就会更明白。

 6 ) 没有爱的法律和道德

    要不是一早就知道这是不悬疑片,单凭这个文艺的开头,我一定会以为这是部小清新充满温情的片子。
    画面很美,节奏很紧凑,观看的过程中,一颗心一直随着孩子们的下落悬而未定。一度跟随的教授的脚步,认为孩子的父亲就是凶手,怎么看都像坏人,对他咬牙切齿。结果却是心纠结般的疼痛。如同主角一样,为孩子们疼痛,为父母们的苦苦坚持疼痛,为当初那么主观的断定孩子父母就是凶手而疼痛。有多少人是这样。我们没有亲耳听见,没有亲眼看见,却仅仅只是跟随着别人的脚步,就贸然的断定是非,把那些无辜的人推上道德的风口浪尖上,把自己摆放在一个高高在上审判者的高度。漠视那些人性最初的善良。有哪个父母会对自己向自己的孩子伸出魔手,有哪个父母会将自己的屠刀对向儿女。只因为我们没有在哪个位置上,就贸然漠视了一个父母的爱,并将这份爱在道德的枷锁里无情的搂虐。教授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PD为的则是能够再次回到曾经那个媒体的高位,总统的派军则是为了彰显自己亲民的伟大·······大家貌似都无比热心,无比正义。可是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安然无恙的活着。11年,这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短到孩子们的失踪就在昨天,长到他们活泼的身影以然成为森森白骨。孩子们就在家门口,可是就这么近在咫尺,35万的地毯式搜索却没有发现;就这么近在咫尺,却让父母们苦苦寻找了11年。
     我不希望孩子们被找到,没有找到就还有希望。他们或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依然活着。也许不会是幸福的,但起码会有重聚的希望;可是现在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我不知道父母们接下来要依靠什么样的信念活下去,孩子们的白骨,死前那一幕幕不堪入目的凄惨画面会是永不停歇的梦魇,这将是一辈子的束缚,注定所有人都活在梦魇中。
   “你有证据吗?”是啊,他明明就是凶手,明明就手染鲜血,可是能怎么办,没有证据,超过诉讼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活着。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会对5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下手,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超过了诉讼期就不能再继续审判。生命在法律面前是这样的渺小吗。杀人者就可以在这16年的门槛外带着5个孩子的鲜血活在阳光下吗?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知识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这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7 ) 人在做,天在看

从2003年上演的《杀人回忆》、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到2011年《孩子们》,为我们呈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起韩国的悬案。我们在感叹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少的时候,韩影给了我们启示,其实我说过我们的题材多如牛毛,怕投鼠忌器,或者怕教坏了人,我们以前还有一些破案的影片,敌特片多,小时候看多了《黑三角》、《驼铃》、《羊城暗哨》、《神秘的大佛》、《神女峰迷案》、《405谋杀案》等等,无不表现了我公安干警的神勇、神机妙算、群众的力量和罪犯的破绽百出和极其愚蠢,根本就不是在一个等量级的,那还有什么可比的,直接低头认输得了,我们还装模作样地拍出来,现在连这样的电影也很少看到,要么是狄仁杰的案子、要么是三枪这样的泊来品。坐进影院的人,总想得到一个结果,对于这样明知没有结果的,怎样拍才能吸引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前2部的预备,心里还是没有底,5个孩子失踪了,过了10年发现了遗体。就是这样的故事。还用了132分钟的时间去展现。这个功力深啊。我不讲内容,今天我要讲的是对韩国电影的想法,韩国电影起步很晚,没有日本很早就有享誉中外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导演拍的影片,搞得后起之秀都是没法拍了,所要讲的故事都给前辈讲完了,所以日本后来是动画片、AV片有市场,当然这只是我的玩笑话。但从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韩国电影,我顿时肃然起敬,时政片有《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辩护人》等,犯罪片,我上面提过的,还有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亲切的金子》等等;爱情片有《假如爱有天意》、《八月照相馆》、《我的野蛮女友》;战争片《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黑帮片《汉城大劫案》、《新世界》;古装片《醉画仙》、《王的男人》;科幻灾难片《汉城怪物》、《流感》等,这还只是我孤陋寡闻看到过的,都是90年代以后的电影。更不要说它还有那么多让中国人如痴如醉的韩剧,不是韩国的“都教授”还被邀请来参加青奥会的开幕式,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韩国绝对成为文化产业的输出国,也会影响其它国家人们的价值观。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号称三个自信,却没有将文化渗透到别的国家(我们也有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有什么效果,而且是贴了大量的资金),能让别的国家的人来争相模仿你。我想原因有很多,根本的是对文化创作是否开放。我们有没有自信让从事艺术的人能做任何事,没有条条框框,也有信心人民自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是否真正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甚至是丑化。

 8 ) 关于这部电影的新论点,大神们速度进来~~~~

本人是今天上午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看了一些分析以及评论。都觉得是屠宰场男或者是钟浩家人所为。
接下来我讲讲我的看法,先将影片时间倒退,到一开始的地方,小钟浩披着红披风一路奔跑,说披风碰着地就会死去,那么这一说法是如何灌输进小钟浩的脑中的呢?我们暂且把这个放在一边,影片放映至3分45秒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去帮钟浩将披风系紧,说这样披风就掉不下来了,当时导演给了捆绑手法的一个特写....这个捆绑的小孩儿叫元吉,也是受害者之一。接下来有一个人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一下,影片放映至一小时13分50秒时,钟浩的父亲和元吉的父亲在小饭馆喝酒,有一个青年让元吉的父亲少喝点酒,他叫元石,是元吉的哥哥,元吉的爸爸说他现在不是听老婆唠叨,而是听孩子们唠叨..这个时间是2001年之前(因为钟浩的父亲当时说自己得癌症了,死于2001年),那么孩子们能唠叨证明已经有独立的想法了,最起码也是7岁以上.因为韩国规定说男18岁以上就可以结婚,就是说这位哥哥至少25岁以上,..那么10年前1991年孩子们失踪,这位哥哥15岁,年龄有差,那我们再看看韩国兵役法,其法规定男子在20岁至30岁必须服兵役,兵役等级分为5级:
5级已经是得过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短期军事理论培训
4级是身体较健康可尝试1年的简单军事训练
3级是22个月,身体受过伤但恢复良好,可执行军事任务
2级是26个月,是基本现役
1级是3年,是身体状况特别好而且本身从事相关行业者,一般为空军和海军。
根据影片介绍捆绑手法是水手经常用的..在尸体旁也找到了一些子弹....
好了,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你们猜...因为我也是推测的,所以不能妄下评论....不喜勿喷!~~

 短评

屠宰工人真的都具备杀人的潜质!故弄玄虚的所谓悬疑,冗长的前半段是逗观众玩的,全国媒体和警察被导演+教授破案而牵着鼻子走,后半段是警察知道凶手也破不了案。片子几度使我昏昏欲睡,完全没有看《杀人回忆》时的惊心动魄。

10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14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韩国有不少离奇的案子,有生之年希望能知道真相。

19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MB 我们这的苦事情估计还要多

24分钟前
  • 凉白开
  • 还行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较《杀人回忆》,还是有所差距。前半部十分出彩,也颇为吸引人,但因为过于煽情以至于其后故事悬念性不强,结尾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值得商榷。或许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缘故有所限制,如若似《杀人回忆》般的开放式结局,我想会提升很多。★★★☆

28分钟前
  • Q。
  • 推荐

那天之后,红色的披风再也没有飘起来过。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泪奔TAT

31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推荐

凶手也在看···

34分钟前
  • 虚拟人物。
  • 还行

不要动不动就拿《杀人回忆》出来吓唬人,至少本片要比《那家伙的声音》要好很多,即使知道没有希望,也无法放弃对孩子生的那份渴望令人动容

35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凶手,还没抓到

36分钟前
  • 冲浪小子Z
  • 推荐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42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

52分钟前
  • 马普尔老姐
  • 推荐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54分钟前
  • 还行

前一半时间里面真的被那个黄教授所提出的理论给迷住了

56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看的胸闷,情感被带入的一点不差~

59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题材是真的很感兴趣,但没有看“杀人回忆”那种一直很紧张的悬疑感

1小时前
  • 木头人
  • 推荐

不行

1小时前
  • 八水水
  • 较差

首先,千万不能抱着《杀人回忆》的期待去看这个。拍得还好吧,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想说的都说到了,反而没什么惊喜。有点抒情过度,在悬念上却没太真正下功夫,有点拍可惜了。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