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悬疑片美国,英国2022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盖尔·加朵,露丝·莱斯利,利蒂希娅·赖特,艾玛·麦基,艾米·汉莫,珍妮弗·桑德斯,苏菲·奥康内多,安妮特·贝宁,妮基塔·查达哈,汤姆·巴特曼,亚当·加西亚,拉塞尔·布兰德,唐·弗兰奇,里克·沃登,阿里·法扎勒,尼亚姆·林奇,埃莉诺·德·罗汉,爱德华·刘易斯·弗伦奇,拉普洛斯·卡伦福佐斯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播放地址

 剧照

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2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3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4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5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6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3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4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5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6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7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8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9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9 20:23

详细剧情

故事继续聚焦在上流社会的秘事,大侦探波洛(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 饰)在埃及度假期间, 卷入到了一场危险的三角关系之中,他在察觉到这趟旅程中不寻常的味道之后,登上了那条驶往阴谋和死亡的船。

 长篇影评

 1 ) 肯尼斯布垃纳这个人

他家什么背景?

哪里都有他

除了自恋想不出别的有点

导和演自信心爆棚

拍出来总是差那么点意思

翻出老视频,他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都能轧一脚

他的水平真的不应该是一线

回到最开始

他是钢铁侠吧???

我最满意他的表演,只有阴谋里的海德里希

真的是本色出演

一个过度自信的人

还没到140??????????????????????

 2 ) 经典小说改编还是有魅力的

没看过这部书的原著,真的是遗憾,所以评价起来不太客观,感觉跟《东方快车谋杀案》差很多,虽然同样是全员都有杀人动机,但是没有一个角色的形象是完整的,大多数角色的故事都是几句话带过,人物不立体,所以故事就会差劲!

加朵适合一心搞事业的女强人形象,让她来演这个恋爱脑傻白甜有点不符合气场。

看到结尾才发现其实前几幕,路易斯把西蒙介绍给女主时留下了眼泪就说明了一切。

 3 ) 【剧透注意】功过相抵的情节改编与浮于表面的技巧

身为阿加莎的真爱粉,同时也是《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的真爱粉,很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尽管在第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就迎来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波洛的人物形象改变等等。不过在我看来第一部的翻拍也有成功之处,例如为了观影的效果将原作的依次调查打散之后,插入各种具有视觉效果的动作场面等等。

因此对于这次改编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也是抱有期待的。

首先必须要声明的是,尽管是原著粉,我对一些大幅度的改编也不会太过在意,因此对于广受争议的波洛形象,乃至整个设定都改变了这一点,还是认为他言之有理就好。当然将怀有沉重过去的侦探形象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自命不凡的波洛形象重合在一起是否成功,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两者挺矛盾的。不过我倒是很在意没了标志性的胡子之后这个系列还会怎么继续拍下去。

然后就是这篇长评的重点,也就是在情节改编上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和失败的地方。

在原著里,大致可以分为情感线和推理线。

推理线就是围绕林内特之死展开的一系列调查,并牵扯出了许多配角的故事;而情感线是林内特、杰奎琳和西蒙之间的三角恋情。在原著中,配角的干扰作用更强一些,拥有不同动机的人物更为庞杂,而且也做了不少干扰视线的事;情感线也更加复杂,原本和杰奎琳订婚的西蒙最终和林内特成婚,杰奎琳的跟踪与骚扰也包含着更深的恶意,而在林内特死后,耀目的光芒消失了,太阳落下月亮也因此升起,西蒙重新发现了自己对杰奎琳的感情。正是因为有前面的这些铺垫,所以当推理线与情感线在最后一刻交汇,西蒙与杰奎琳被指为凶手的时候,无论从推理层面还是从情感层面都让人觉得非常自然,而最后两人的殉情也在这种情感的爆发下让人扼腕叹息。

既然原著中采用了这两条线,而且很明显地能够看到导演也明确地区分出了两个部分,那也就分开探讨一下。

我对电影圈不太熟悉,但通过这部电影就能看出导演是个相当自信的人,比如之前说的对波洛形象的大幅更改,又比如说在推理线上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以至于除了重要的情节和人物之外,所有人物都被压缩了。压缩人物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步,因为原著里的人物体量很难用电影来承载,如何在2小时的时长内最充分地利用好人物,成了改编最大的难题。以往也有删去人物的做法,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采用的是更为大胆地全部推倒重来。用全新的嫌疑人来编排情节,每个嫌疑人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隐藏的剧情,而这些大多与主题相关。

在悬疑感上,除了前半段基本上按照原著之外,后半段同样是有技巧地处理了对嫌疑人的依次调查。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对嫌疑人调查的顺序是经过设计的,让哪些线索先出现,哪些后出现,如何在恰当的时候插入新的命案发生,使得后半段原本枯燥的家访反而变得一气呵成,相当紧凑。而第三案的死者改为看似系列角色并有重要戏份的布克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因为原著里这起案件就是相当意外的,这么处理也能更加凸显这个意外。

然而最大的问题出在伏笔上。不得不承认的是,导演自己铺设的伏笔也很厉害,例如画面的颜色,布克的外套,床单的细节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电影的画面来呈现的伏笔。但或许是因为受到了原著的制约,有些伏线太过臃肿。例如红颜料这个伏笔,完全可以靠后面的画面来取得一样的效果,却偏偏在前面多提了一句,显得有些多余。以及像是披肩不见了这样的线索,也完全可以用画面,而不是一句突兀的话。

另外可以说导演最忽略的一个地方就是对这些伏笔的回收。推理小说之所以让人震撼,并不完全是因为真相出乎预料,而是在回收伏笔的过程中让人惊讶于“这些地方居然也是真相的伏笔”,当然电影中有时候也会在解开真相时配合这个细节的回忆,但其实还有更多值得回收的伏笔却没有搭配上解释。当然,这或许也是因为导演特意想设计一个相当紧凑明快的解答环节。

在情感线上,问题就更多了。同样可以看出导演的技巧——提炼出了原著最关键的主题词“爱情”,然后让主线和支线人物尽可能地去诠释这个主题。或许导演知道这样会让情节太散,于是这个主题主要汇聚在三个主要人物上——杰奎琳、布克和波洛。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就是影片中的爱情往往出自角色之口,对爱情大谈特谈,却很少有实际的情节可以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存在。这或许并不怪罪于导演,因为从前半段的改编可以看出有意强调西蒙与林内特的感情,但应该可以归因于氛围营造的不足。这个缺点是致命的,因为情感的表达一旦没有到位,那么殉情的这个结局就会失去表现力。显然而情感铺垫不足也出现在了几乎所有的配角上,不过既然配角的定位就是干扰视线,那或许也可以原谅一些。

分别来看推理线与情感线,可以看出这两方面导演都是很有技巧的,而且虽然有失败之处,但都没有特别失败。那么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还是在于推理线与情感线的融合上。

前面也提到了,原著里是有意在开头与结尾让两条线合并,但在坠石事件到揭开真相之前两两条线分开,形成一个类似梭形的结构。这么做的作用就是让最后的结局于情于理都很合理自然。然而,在影片中这条线之间有着明显的断层,前半段可以看到是以三角恋为核心,然而在案发前开始就以破案为重点,同时也因为导演将原著的情感线的后半段彻底删去,导致调查开始之后原本应该是故事核心的西蒙与杰奎琳彻底沦为背景的角色。在影片的最后被众人拿枪指着毫无退路而自杀,和在下船之后四目相对说着“我们输了”而自杀,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这个结局可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但既然导演试着去还原了原著的重点情节,我相信这个结局原本应该可以表现得更加出色。

总得来说,这并非是一次让我很满意的改编。因为我能看到导演的雄心壮志,想要塑造一个全新的波洛,以及对案件的重新修正;也能看到诸多技巧,包括伏笔的铺设、悬疑感的塑造、情节的起伏、主题的强调等等。但这些也只是浮于表面而已,我想这部电影可以充分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光靠技巧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4 ) 不必把每个侦探都福尔摩斯化

这部就叙事来讲比前一部"东方列车谋杀案"改进了许多,节奏进行得不错,漏洞也比上一部少了很多。情节交代得很清楚,演员表演精彩(除了波罗本人)。服装置景经过精心考量,没有选择完全还原时代感而是采用现代化了的20年代的美术服装等等细节。这些是优点。缺点也有,第一,情节改编是可取的,只是一些细节有些失真(比如小小的22口径手枪能射穿两个人等等)。第二,波罗的人物性格设定有点福尔摩斯化,这点我不喜欢,因为波罗和福尔摩斯在书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波罗彬彬有礼,笑容满面;福尔摩斯则是酷炫狂拽加高冷的典范。这两个人物不应被混为一谈。我体谅导演想要现代化的心情,但改变人物性格不是必要的。不应把所有侦探都面俱化福尔摩斯化,少了多样性则少了精彩。总之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放心,不会浪费钱。

 5 ) 《尼罗河上的惨案》再次翻拍,观影前需要了解的10件事

明天,2022年2月19日,《尼罗河上的惨案》就要在国内上映了!不知道你们对这部电影期不期待呢?又或者,你们看过了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对这部续集有了一点小小的预设呢?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海报。

不管怎么样,作为阿加莎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改编的电影都会让推理迷们乖乖掏出一张票钱,毕竟,这样优秀的故事,很难想象怎么拍才会不好看。

在电影上映之前,本期“悬疑之疑”我们先来简单科普一下《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 撰文丨陆烨华(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01

它是阿加莎所有作品中的范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含金量已经无需多言。

先来说说阿加莎·克里斯蒂,不管是不是推理迷,有没有看过推理小说,肯定都知道这个名字,在整个推理世界里,如果说最出圈的侦探是福尔摩斯,那么最出圈的作者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从26岁开始写作到85岁去世,出版了68部长篇侦探小说,21部中短篇小说选集,18个剧本,1部自传,2部诗集,总销量突破20亿本——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在她之上。

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国的玛丽王后也把读她的小说作为最好的享受。在玛丽王后80岁生日时,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为女王祝寿,玛丽王后指定要播出她的作品。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张乐敏 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即便拥有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依然是阿加莎所有作品当中的范本。

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年底,正值欧美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埃勒里·奎因兄弟刚刚完结“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踌躇满志准备进军好莱坞;约翰·迪克森·卡尔在次年一口气出版了《歪曲的枢纽》和《犹大之窗》,一举奠定“密室之王”的称号。

而阿加莎,在不断尝试新类型的同时,也以一年三四本书的速度,不忘写自己最擅长的那一类推理小说。何为她最擅长的那一类小说?

大侦探波洛,在异国旅游的过程中遇到了杀人案,每一个人都有嫌疑,而且这些人中间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包括最永恒的主题:爱情。

这些阿加莎式推理小说的标签,用“尼罗河上的惨案”这几个字就足以概括。

02

距离上一次改版已经过去了18年

本次上映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是第三次改版,前两次改版分别是1978年的版本和2004年的版本。也就是说,距离上一次影视版,已经过去18年了。

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由英法德合拍,时长140分钟,是当时绝对的大制作电影。演员表中,包括了三位奥斯卡影帝、两位奥斯卡影后、一位金球奖影后。就连饰演相对配角的贝斯纳医生的杰克·瓦尔登,也是两次奥斯卡奖提名者。如此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造就了这部经典的悬疑推理片。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9年引进版海报。

1979年,中国就引进了这部电影,当时还是译制片,配音演员毕克、丁建华、童自荣、乔榛、苏秀、于鼎、邱岳峰、李梓、刘广宁、杨成纯、程晓桦……都是当年国内配音演员的最顶级水平。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和我一样,在电视上看过好几遍这一版本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2004年的版本并不是电影,而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拍摄的电视系列剧《大侦探波洛》第九季的第三集,经过九季的拍摄,观众已经对大卫·苏切饰演的波洛非常熟悉,2004版也是相对对原作改动最小的改编版本。

03

此次电影版似乎在刻意塑造“系列感”

阿加莎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塑造了两个名侦探,并且两个名侦探都享誉全球的推理作家。一个是优雅精明的比利时小个子——赫尔克里·波洛,另一个是睿智细腻的乡村老太太——简·马普尔。《尼罗河上的惨案》属于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系列。

以波洛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一共有34本,诸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阳光下的罪恶》《ABC谋杀案》等阿加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波洛系列,可见阿加莎对这一角色的偏爱。

在整个系列中,阿加莎没有刻意强调“系列感”,除了固定不变的主角波洛之外,就连他最忠实的助手黑斯廷斯也不是每一次都出场。在34本小说中,这位“第一男配”出场也不过只有9本,包括《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波洛去埃及度假,也并没有带上黑斯廷斯。取而代之的是瑞斯上校——在之前的《褐衣男子》《底牌》当中出场过的角色,在埃及之行中或多或少充当了波洛的助手角色。

而这次的电影版却有刻意塑造“系列感”的嫌疑,2017年,原班人马就改编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当然,这样的系列也并不唐突,毕竟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原作中,也影射了《东方快车谋杀案》。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4

“封闭空间”不等于“密室”

封闭空间是阿加莎最擅长的舞台设置类型。注意,这里的“封闭空间”并不等于“密室”。

推理小说中所谓的密室,指的是案发现场无人可以进出,由此形成的不可能犯罪。比如房间中,被害人被近距离刺杀,但门窗反锁,那么,凶手在杀完人后,是如何逃离现场的呢?

密室推理这一类型最后指向的是某种诡计,也就是破解密室的犯罪手法。而封闭空间则并不单指物理意义上的封闭空间,它可以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因为雪灾而停运的火车,也可以是《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的贵族庄园,更可以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在海上航行的轮船。

这些空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犯罪者完全可以从火车外、庄园外、旅行途中悄悄潜入,但阿加莎会用整个故事,将“谋杀动机”提到读者面前,心理上隔绝了外来人员。

“所有有作案动机的人都不可思议地集中在这里了,杀人凶手,当然也在我们当中。”

05

阿加莎最擅长写“毒杀”而非“枪杀”

阿加莎并不擅长用枪或刀作为谋杀的凶器,她最擅长的是毒药。

在她所有的长篇作品当中,共有34部小说(近一半)采用了毒杀的方式,并且涉猎的毒药范围相当广,有研究者专门写了一部《阿加莎的毒药》,科普其作品中的药物。与之相对的是,其余常见的谋杀手段——如枪杀、殴打、刺杀等,均只有十多本。

《阿加莎的毒药》,[英]凯瑟琳·哈卡帕 著,姜向明 译,漓江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当时的评论家评价阿加莎,作品太过“温柔”,连血都没有,但阿加莎本人并不喜欢血腥暴力的犯罪,诚如她的作品风格一样,推理小说之于她应该是轻松和舒适的脑力享受。

阿加莎之所以对药物知识如此精准而丰富,很大程度来自于她的实际经历。她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医院的志愿者,后来又去了药房,并通过药剂师考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加莎再次成为医院的药剂师志愿者。这些经历都使她的作品里受害人中毒的细节极其丰富和准确,同时也得到了药理学专家的认可。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必要的理由,阿加莎不会轻易使用过分暴力的谋杀手段。而《尼罗河上的惨案》讲的却是枪杀案,不过相信看完整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非要“枪杀”不可了。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06

可能也是一部精彩的旅游宣传片

相比其他的推理作者,阿加莎可谓是见多识广。

早在1922年,她就跟随当时的第一任丈夫阿奇·克里斯蒂为筹办万国博览会而环游世界,虽说并没有踏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更多时候只是去了当时的英属殖民地,但她的眼界也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人们。

开阔的眼界也给她的作品带来了更多灵感,在之后的作品当中,她多次将旅行途中的见闻写进小说,甚至把故事的舞台背景搬到国外。比如《褐衣男子》就是讲述一名英国女子冒险去南非开普敦的故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灵感直接来自于她坐着东方快车旅行,《尼罗河上的惨案》故事发生的舞台也并非在英国,大部分时候,不是在豪华游轮上,就是在风光旖旎的埃及。

这也是为什么阿加莎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同样会大受欢迎。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侦探女王设计犯罪诡计的巧思,也能同时欣赏到各地的风光美景。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埃及旅游,那么《尼罗河上的惨案》应该会是一部很精彩的旅游宣传片。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7

硬核的“不在场证明”诡计

阿加莎是一个诡计天才,推理作家往往一生写出一两部超强诡计的小说,就足以在推理史上留下名字。而阿加莎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她开创了无数经典的诡计类型,光是沿着她的创作足迹,都足以让后世作家写出不少优秀作品。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无人生还》,十个陌生人被邀约至孤岛,伴随着可怕的童谣,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一个都不剩。然后还有个逆转,告诉你这并不是天谴,一切都是人为的。

这样的模式现在我们已经能在很多推理小说中看到,包括绫辻行人的《十角馆事件》、米泽穗信的《算计》、西村京太郎的《双曲线的杀人案》等,都是沿用并改良了阿加莎所创造的这一“孤岛模式”。

此外,《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凶手设置,《ABC谋杀案》的杀人动机等等,也都是独创的新颖诡计。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所采用的诡计更是阿加莎所有诡计中最为细腻和大胆的。

依托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加上硬核的“不在场证明”诡计,这种模式不仅后世的作家们有过诸多借鉴,就连阿加莎本人也十分喜爱,在其后的某部作品当中又一次进行了使用。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08

男性作家不具备的独特女性视角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阿加莎最擅长的主题。

作为女性作家,她拥有完全不弱于男性作家的想象力和开阔的世界观,同时,她还拥有其他男性作家并不具备的独特的女性视角。

阿加莎虽然生于1890年,但在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不是依附于她人的平面角色,而是敢爱敢恨,充满冒险精神的冒险家。

她作品当中的诸多女性角色,即便放在今天看,也依然走在流行的最前端,是拥有迷人魅力的潇洒女孩。

这当然和她自身的价值观也有关系,阿加莎本人就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女性,据说,她属于有史以来第一批有记录的站立冲浪的女性,这段有趣的故事就发生在1922年环球旅游期间,在她的自传中,也记录了在夏威夷冲浪的经历。

但所谓爱情,奇妙就奇妙在,即便是拥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即便是面对一切难题都心平气和的儒雅绅士,一旦陷入爱情,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而命运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不受自己的掌控了。

阿加莎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角色。《尼罗河上的惨案》主线故事就是一场三角恋,在这段三角恋中,三位年轻人都是相当优秀的个体,可是当他们彼此纠缠在一起,就会发生危险的事情。

关于独立的冒险精神,阿加莎比谁都丰富。关于爱情的教训,她也有过切身感受。正因如此,情感关系才会成为她作品当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元素。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9

依然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

说了这么多阿加莎的故事,这次的改编当然牌面上也不能弱。

本次电影版,女主角林内特由盖尔·加朵饰演。作为以色列第一女神,盖尔·加朵饰演的“神奇女侠”形象深入人心,作为观众,我们对于由她来饰演《尼罗河上的惨案》女主角是有天然的代入感的。

在原作中,女主角林内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年轻、美貌、富有,而且非常聪明。这些形象和盖尔·加朵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致的——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女性。但是,如果这样的女性陷入爱情了,并且踏上了尼罗河之旅呢?

本片的导演和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是莎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他不仅是导演,而且还饰演最重要的角色波洛,肯尼思·布拉纳曾七度获得奥斯卡表演、导演、编剧等提名,是一个全能电影人。

同时,四获奥斯卡提名的安妮特·贝宁则饰演另一位女主角;《权力的游戏》“火吻”萝斯·莱斯利、法国美少女艾玛·麦肯等新生代也将联手贡献精彩好戏。

这样的阵容,不免让人联想到1978年的老版本,同样的大制作,同样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但是这一次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究竟有何不同呢?

明天,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

10

全片无删减

好消息,国内上映的版本没有删减。

如果不好看,我再专门写一篇文章吐槽。推理迷们,下期再见!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陆烨华;编辑:宫子申婵;校对:王心。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6 ) 导演是如何完美避开任何一个优点的?

毁原著的罪人,有点自知之明好嘛!下次别拍了行不!路人党会以为阿婆的推理小说不过如此!其实这版跟阿婆小说有什么关系?阿婆小说的精神内核和重点一个没抓住! 马上去找了78年版重看洗眼睛。简直天上地下! 导演太自恋了,自己形象气质没有一点像菠萝🍍没点数吗?非要演还给自己加一战戏爱情戏内心戏枪战戏,你这跟菠萝🍍有屁关系?真以为会有人感兴趣?菠萝🍍的幽默亲切一点没有,这个沉闷又无聊的大叔是谁? 所有角色全部面目模糊,看完根本记不住特征。给加朵加戏还是正面人物戏(演的还差),导致后面林内特招所有人记恨没有逻辑支撑,作为推理剧连矛盾都没树立起来,人物之间的关系莫名其妙。两个凶手不知道是导演的锅还是本身的锅,演技很差,浮于表面。其他角色连互动都没几下,更别提个性特征了,完全工具人。

更别提30年代背景,非要加上黑人,有色人种,同性,以及公众场合大跳男女OOXX舞蹈等庸俗设计……这可是30年代啊!优雅的时代啊!

导演是如何完美避开任何一个优点的?

 7 ) 这部[尼罗河上的惨案]比《尼罗河上的惨案》里面描写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还要惨!

这是一次对路人党极不友好,对原著党则是一次彻底的折磨的改编。

肯尼斯·布拉纳在2017年,改编过阿婆的名篇《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尾处暗示续集《尼罗河上的惨案》要来了。

但《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定档也是一波三折,从最开始的2020年12月跳到2021年的9月,然后跳到2022年的2月11日。

而这部电影中国大陆很早就引进并且译制完成了,但由于国外档期一直蹦来跳去,所以迟迟没有定档,最终,这部迟到的谋杀案晚于国外一周跟我们见面。

作为阿婆的书粉,因为有了前“车”(东方快车的车,翻车的车)之鉴,所以走进影院前还是比较担忧的,毕竟见识了导演在[东快]里的魔改。

事实证明,“爵爷”肯尼斯不仅喜欢魔改,还特别爱加戏,导致这部电影几乎全面崩盘。

可以说,这部[尼罗河上的惨案]比阿婆的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里面描写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还要惨!

01

阿婆的原著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说到底就是一个带着阴谋的三角恋导致的命案。而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起命案发生时,已经接近小说的一半篇幅,在前面小一半的篇幅里,阿婆都在铺垫各种关系与冲突。

读过小说的朋友知道,这部小说里出现的人物是比较多的,但阿婆安排他们的出场很有意思,都是以两三个人为一组出现,这两个人是一对母子一起来的,那两个人是一对母女一起来的,那三个人是一对亲戚加一个护士,通过几个“小团体”,读者将故事里的人物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

原著里的人物关系图

在故事层面,除了主线,还有两条支线伴随着主线展开,一个是“瑞斯上校查案线”,一个“女主珠宝丢失线”,这一主二副三条线,使得故事本身已经非常饱满了。

所以当我看完小说觉得,这个故事如果要搬上荧幕必定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不管是人物的设置还是故事线的处理都是需要进行改动的。

在之前1978版和2004版电影中,基本都在“删减”“整合”两方面下功夫,比如两版都删掉了“瑞斯上校查案线”以及吉姆·范索普这一角色,78版将上校和英国律师的身份进行了合并,两版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人物。

78版的改编痕迹比较大,04版更还原小说。但两版电影的改编都很成功。目前在豆瓣都收获了超过8.0的评分。

到了肯尼斯·布拉纳这里,导演不着重于“删减”和“整合”,反而在做“增加”:加人物、加情节、改关系、改人设,统统魔改!而且整个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差。

人物这里,取消了瑞斯上校这一角色,那自然“瑞斯上校查案线”就不存在了。

相反的,前作[东快]里的布克回来了,充当了原著里上校和蒂姆·阿勒顿的角色,布克扮演了蒂姆·阿勒顿的角色,上演了“女主珠宝丢失线”的故事,却走了奥特本夫人的结局。真不知导演这是玩的什么小心思。

温德尔沙姆勋爵本身在小说里就没多少戏份,就占了开篇的几页篇幅,一个活在角色描述中的人物在影片里代替了贝斯纳成为医生;

女主在美国的财产托管人变成表哥;

范·斯凯勒成为女主的教母,护士跟表妹的角色合并,你以为合并就完了?那你太弱了,范·斯凯勒居然和自己的护士是同性伴侣你就说意不意外!导演你这加戏加的有点过分了。

而奥特本母女改为侄女,奥特本夫人原本是一位㝍情色小说的作家,改成歌手,并且和女主早年间有一次不愉快的经历。

罗莎莉·奥特本

02

如果说次要人物的魔改尚且能被接受,那主要人物的塑造才是崩盘的开始。

女一号林内特找盖尔·加朵来出演可能就是看中了颜值这一点,除过年龄问题,原著里林内特也就二十刚出头,林内特的英伦范,独立干练,心细,高傲几乎没有表现出来。

林内特·里奇卫

西蒙·多伊尔的选角也挺失败的,前两版的西蒙演的都挺文质彬彬,04版的西蒙甚至非常秀气。

04版西蒙

对比一下,阿米·汉莫显然有点过于“伟岸”了,而且那两撮八字胡是怎么回事?那隐约露出的胸毛是怎么回事??那尴尬的演技又是怎么回事???

倒不如请[CMBYN]里的另一位来演,不过若是把他请来,对于搭戏的加朵年龄又太小了。

最不能忍受的还是咱们的肯爵爷饰演的大侦探波洛,上部里就被吐槽彻底颠覆波洛的形象,这部里导演在魔改的路上彻底走到黑了。

首先无端端的加了一场战争戏,解释了波洛为什么要留胡子,你觉得观众在乎吗?在上部里就有一小段追忆凯特琳的戏份,这部里直接加了一段原创戏。

不仅如此,这部里波洛还和奥特本夫人有那么一段不清不楚的暧昧,结尾处居然剃了胡子观看奥特本夫人的演出,这是波洛吗?给波洛加感情戏你是认真的吗?

而且这部里波洛继续上演全武行,“手杖控毒蛇”、“持刀追凶手”、“持枪道真凶”!眼疾手快,健步如飞!要知道波洛探案基本就是聊天、散步、谈话。

要说还原度最高的,还得是大卫·苏切特饰演的波洛,要是真有波洛这个人,那大概率就是这个样子:

大卫·苏切特版的波洛

03

本片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导演把一些东西“放大了”。

波洛在原著里就是一位有点小自恋,小自负,过分讲究整洁,时不时来一句法语的和蔼可亲的比利时的小老头,导演将这些特点过度放大,导致波洛成为一个自恋、自负的强迫症,把死者的脚拨弄一下是什么骚操作?

78版波洛

小说中故事是围绕“爱情”这一主题开展,但主要是三个人之间的纠缠,本片将爱情这一主题过于延伸,延伸到了配角身上,布克为了爱情最后意外殒命,还有那段同性伴侣的设置,大可不必,还有最不能忍的波洛的感情戏。

而且影片在节奏上做的也非常不可,对于将近一半的时间来铺垫第一起命案,影片前面的节奏就显得非常跳跃,比较杂,原本靠“三角恋”的冲突支撑起来的篇幅在影片里也没表现出来,都是靠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来走过场。第二起和第三起命案以及最后的结局又明显比较赶。节奏的失控造成了观影体验的下降。

还有为什么说对路人粉不友好,波洛在揭示真相的时候都是慢条斯理,层层递进,前两版均是如此,而肯爵爷饰演的波洛这语速,恨不能一口气给你说完,观众可能还没反应过来,波洛都说完了。

而且再说这部电影的埃及尼罗河沿岸的布景有多华丽壮观?倒也没觉得,就算有,对于一部侦探悬疑电影来说,这只是锦上添花的部分,你不能当做雪中送炭啊!

再者就算你魔改成这样,原著里是有一些名台词的,你好歹说说名台词也是加分项啊!名台词就是送分题啊,你也不说!!!

所以,这是一部另原著党十分失望的改编电影!我甚至觉得肯爵爷根本不想拍电影,他只是想演一个过度自恋的波洛。

虽然结尾并没有关于下一部的预告,但影片里波洛曾说去当个农民,改良西葫芦瓜的桥段,隐隐觉得肯爵爷下一部可能要对《罗杰疑案》下手了!在这里恳请导演手下留情啊!

由衷的希望各位路人党省下电影票钱去买一本原著小说读,比电影实在多了!

 短评

到点了,侦探可以说真相了,至于怎么推理出来的,你不用管

6分钟前
  • 来自土豆星球
  • 较差

尼罗河上的惨案并不惨,鲁荣渔2682号惨案才是真的惨。

11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秦国大银幕第一对同性情侣

13分钟前
  • Drifter
  • 推荐

开场十分钟先来一段一战,搞得我以为进错场,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全片最好的部分居然是那十分钟。

1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较差

铺垫太长,剧情简单,缺少反转。剧本杀时代,还不如看看明侦🤣 但埃及是真的想去看看

23分钟前
  • 萝卜芽
  • 还行

一些动物恐怖+一些异域黄金风光+一些一看就是花了大钱的强造型,Voilà!只是没想到给波洛加了这么多背景,搞得跟黑暗骑士似的。只是希望下次片头可以有一些贴心提示,我被恐怖snake吓到心脏宕机0.01秒,久久不能回神,差点在电影院痛哭。

25分钟前
  • 宝莲
  • 还行

我第一次看电影被电影本身剧透了。。。痴情女对着波洛说自己演查米恩,富家女演克里奥特帕拉,这不明摆着已经告诉你凶手是谁了吗?正是女仆杀死了埃及艳后啊,无语,删掉这个桥段就好了

26分钟前
  • 豆友203807015
  • 推荐

《柯南的老年生活》....

28分钟前
  • .
  • 还行

肯导的表演&导演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油腻和抓不住重点

33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较差

好家伙,观影前就猜测,新版应该会加点同性之情,种族问题啥的,竟然全中!基本成了这几年好莱坞翻拍的标配了。和上部一样,波罗再次展现了动作追逐戏,这次他还加了感情戏,而且是两段! 期待未来马普尔小姐有翻拍,老太太手持双枪,肉搏歹徒!

36分钟前
  • nakedgun
  • 还行

您真的觉得大家对胡子的起源感兴趣吗??

38分钟前
  • Alan
  • 较差

改编成了一个“爱男人不得善终,搞拉拉才能活命”的故事。

4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第一部东方列车不怎么好看,这次纯粹冲着盖尔加朵去的。结果比东方列车好看多了,场面阵容表演角色塑造都不错,节奏也比较紧凑。作为一部侦探片的缺点大概是推理部分太弱,角色一出场就看到头了没啥悬念,“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的紧张气氛没堆叠起来。

45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参加蜜月旅行的一群人,上坟的衣服倒是没少带,导演用心了。

49分钟前
  • 自闲
  • 较差

比《东方快车谋杀案》有进步,但华丽的外衣依然不能掩盖全片的平庸。叙事基本上是很笨拙的平铺直叙,头重脚轻在所难免。演员有几位倒是选的不错,特别是三角恋的三人。

5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救命,太可怕了,让人当场取消alist再也不想为了薅羊毛强行去电影院。颜值萎败(+演员本人debuff)的阿米锤演这么个莫名自带性瘾魔咒的男狐狸精谁吃得下呢,所有完全不性感的公共场合play都使我满脑乱ring“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来缓解恶心感;金字塔特效过时得我全程惦记没打完的刺客起源,镜头和光影和剪辑全部业余得令人叹服。剧本做了一些干瘪死板的耸动改编,点缀了零零星星的white supremacy凝视和说教,头尾拧成了徒劳自恋的波洛故事尴尬补完。(以及我实在不想再听英国演员凹法语口音了,jane birkin也就算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何必何必)

56分钟前
  • Finrod
  • 较差

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除非是作为埃及旅游宣传片。演技都很尴尬,Gal Gadot快成烂片女王了。

58分钟前
  • 咕咕鸡
  • 较差

导演力太差了,太差了……是怎么能把这样剧本拍得臭长的,刑侦部分语焉不详,爱情部分脚趾抓地,埃及景的大柔光太廉价,合成景毫无大银幕舒适度。一次完全没必要的重拍……@MK2OdéonStGermain

59分钟前
  • 阿茶
  • 较差

我以为我不是颜控,但是未婚夫男出来之后我想就这也值得俩大美女为他爱得死去活来?

1小时前
  • 戴圣诞帽的楼主
  • 推荐

哈哈,烂得我在电影院头疼。我的一个建议给到大家就是别看,要看电影版看1978版的就行了。不会翻拍就别翻拍了,服化道+风景拍摄还没78版的来得赏心悦目,剧情线改得乱七八糟,硬cue感情戏,全篇夹杂着黑人、txl的政治正确,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怎么敢翻拍的啊!!我真是纯纯大冤种我去看!我恨!

1小时前
  • 椰奶冻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