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战争片大陆2017

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郭涛,春夏,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王菀之,吕良伟,鲍起静,李灿森,梁文道,张兆辉,冯淬帆,苑琼丹,唐宁,卢巧音,许鞍华,永濑正敏,森田凉花,骏雄,何华超,蔡瀚亿,欧锦棠,熊欣欣,吴岱融

导演:许鞍华

 剧照

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3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4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5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6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7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8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19明月几时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5:2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香港,妙龄少女方兰(周迅 饰)和母亲(叶德娴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将家中的二楼租住给了作家茅盾(郭涛 饰)和其太太孔德沚(蒋雯丽 饰)。方兰十分热爱茅盾的文字,在其中感受到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和澎湃的民族气节,然而对于身边动荡的时局和紧张的政治氛围,方兰却知之甚少。 刘锦进(彭于晏 饰)是拥有着矫健身手的进步青年,受组织委托,他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一批重要文人返回大陆,茅盾一家人便在名单之列。在误打误撞之中,方兰被卷入了这一危险的行动之中,并在刘锦进的建议和鼓励之下,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去,母女两人因此被卷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长篇影评

 1 ) 这盛世,是否如你所愿

看《明月几时有》前,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差评,没想到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并不是因为期待放得过低,这应该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香港电影,也可能是今年最好的香港本土电影,即使是有博纳这样的大陆资方,这仍然是一部香港本土电影,是香港人在拍自己心目中的香港。 看完之后上网查了一下,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如周迅扮演的方姑、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主要事件都有史实可考,包括叶德娴扮演的方母、王菀之扮演的交通员被捕前后的经历都是真实的。对于许鞍华来说,对这些历史素材的取舍态度决定了这部电影形态,到底是要拍一部我党领导下的抗日传奇,还是一部普通人在非常时期下的舍生取义,很明显是后者。所以这里有大量的琐碎日常铺排,如吃饭、结婚什么的,即使是执行任务,手段也显得很业余,还有碰到好心的检查人员放她们一马的情节,这完全不是一个长期以来口味被谍战剧培养出来的普通观众所期待的样子。淡化了政党背景和组织的严密性,许鞍华就远离了这个题材本应具有的红色基调。全片用来调节节奏的是彭于晏,这个人物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和喜剧效果,除此以外,这基本上是一部文人电影,展现的是隐藏于人心凸显于市井的家国情怀,这很不类型化,但自有其价值,这也是许鞍华能守住的一条底线了吧。 《明月几时有》的编剧何冀平,写过话剧《天下第一楼》,还有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人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这是《新龙门客栈》中的台词,这种乱世儿女情的描摹拿捏,也是何冀平最擅长的。但即使这样,无论是从编剧层面还是表演层面上来说,这里周迅和彭于晏的对手戏,都已经无法望当年林青霞和梁家辉的项背了。有趣的是,周迅在翻拍《新龙门客栈》的《龙门飞甲》中扮演了林青霞那个角色,而梁家辉在《明月几时有》中客串了一个当年亲历的受访者,虽然我对这种由演员扮演被采访者的做法并不赞同,但梁家辉演得还是很好。只不过我推算了一下人物的年龄,彬仔此时应该有80多了,这把年纪还在开出租车,谁不幸上了他的车,还是自求多福吧…… 周迅演方姑这个角色,我感受到的是吃力,并不是演技问题,毕竟年龄和地域差距在那里摆着。不过这也说明现在的香港年轻女演员是多么的青黄不接,我也实在想不出香港本土女演员有谁能胜任这个角色。 《明月几时有》中的两枚定海神针是扮演方母的叶德娴和久石让的配乐。比起《桃姐》中的洗尽铅华和风轻云淡,这里的叶德娴展现的是小人物掩藏于市井烟火气下的侠义和执着,明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非她莫属。而久石让还是那个久石让,你一听就会觉得这就是那个记忆中的久石让,只是不知道他作为一个日本人,对于这样一部中国的抗日电影,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创作的。 影片最后用一个平移镜头来结束回忆,将观众从乱世带到盛世,用明月映照下的繁华香港,来向曾经付出的牺牲致敬。 《明月几时有》被宣传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影片。在上映的前一天,看到一个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说:“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0周年,《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这个声明我原本以为要到2047年才完成使命的) 作为一个女二的角色,在豆瓣的影片条目下,居然找不到一张叶德娴的正面剧照,你知道为什么吗? 明月几时有,在中国,这个千古一问似乎是可以一直问下去的。

 2 ) 许鞍华的几何题

大佐问锦荣“几”与“何”的问题。可惜历史并不是非平即仄,也不是这样一道几何题:在家国面与个体面之间填上日常细节与私人温情的辅助线就能得解。

许鞍华试图聆听战火中的个体声音,进而复现家国史中的私人史,大画面里的小细节,意图与努力都看得见,然而在执行层面却困难重重。演员不在一个层次上演戏,观众的情感进进出出无法完全投入。由于剧本本身的局限(见//m.douban.com/movie/review/8643107/)和或许存在的剪辑问题,多数人物流于脸谱化。虽然终于不是“手撕鬼子”大义凛然的脸谱了,但“先让英雄救猫咪”有时候也难免露出套路。结构和节奏的问题很多人都谈过了(也不乏辩护者),这里只写几个感受到用心的有趣细节:

一、

方姑两次朗诵或默诵茅盾的《黄昏》都以“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开始: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聲!

  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

  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

在影片中这段先渲染“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又点缀风雨飘摇之悲与逐渐浮显的革命冲动与朦胧希望。然而这其实是茅盾原文的末尾,前文太阳的热血宣言被省略了,“被风带走了”:

哦,哦!我已經盡了今天的歷史的使命,我已經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現在,現在,是我的休息時間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卻也是我的新生气快開始了!明天,從海的那一頭,我將威武地升起來,給你們光明,給你們溫暖,給你們快樂!

影片中的人们等待的却并非是这高呼的太阳及其绝对的光明,而是“明月”的温柔救赎。这是许鞍华以香港视角对中国革命叙事的回应。影片中的“抗日”并非以家国为感召,而是以素朴的个人情感:爱、恨、恐惧与这些情感的共享为起点。说如何“恨日本人”却不必说如何“爱中国”甚至“爱香港”。茅盾的文学魅力于香港文艺女青年也是感官式的而非国族寓言式的。游击队员白日撑起突黑伞,面上带着预备就义的肃穆神色引知识分子过关,本来是很突兀不可信的(这种举动不是更容易遭来盘查?),但联系香港近年本土运动的语境,好像也不是那么难解了。若说真要以战争叙事呼唤某种“认同”,恐怕不是或至少不仅是许多人嘲讽的“献礼”的无奈甚至谄媚。这其中或许蕴含着某种不以本土立场为执念的本土性。

二、

方姑为了参加婚礼穿了旗袍做了妆发,拎上白色小坤包,却在赴宴前先去与未谋面的同志会合,光彩而雀跃地迎接她的革命初登场。再残酷的革命都有喜气的那一面。

三、

锦荣虽是国文老师,服装与饮食习惯都是西式的,带出香港的殖民前史。刚出场就大谈“法式焗蜗牛”,给大佐烤的羊小排似乎也是西洋口味。他给方姑的生日蛋糕与刘黑仔的眉豆米粿形成对比,前者方姑没来得及动口,后者则与刘分食,成为进入地下工作的味觉盟誓。

最喜欢的还是黑暗中方姑和母亲餐桌上那一盘金瓜。日常的贫瘠与丰饶都在其中。

四、

方母在阳台上久等方姑不至。镜头随她转回室内,带过角落的盆栽开了红花。

这是很骄傲的,一个人的从容。

 3 ) 守得云开见明月

作为许鞍华导演的超级粉丝,对电影《明月几时有》充满了期待。电影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今天的上海影城一号厅座无虚席。
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1940年香港沦陷后平凡人物加入抗战的故事。导演整体拍摄很细腻,战争中的打斗、战争场面并不是激烈、宏大的,方姑和锦荣的爱情也不是轰轰烈烈,但整体拿捏很到位。梁家辉的出现用特别的方式介绍个大时代背景下各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三大主演的演技全部在线,一众老戏骨的配角表现同样出彩。值得一提的是叶德娴,演技堪称完美。
整个影片也不乏搞笑的点,其中方太太那句“死不要紧,但不要连累队友”是全场观众爆笑最强烈的地方。
影片最后是21世纪繁华的香港,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共同抗争换来的,值得铭记。
电影结束后观众分别响起三次掌声,这是属于导演及所有主创们的。
总之,开头热血,过程走心,高潮震撼,结尾治愈。
胜利再见!

 4 ) 刀丛中的诗

许鞍华导演今年整整70岁了。从30岁初执导筒开始,拍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中国导演,算来不多,而每一部作品都能维持较高水准,更为难得。在充满争议的《黄金时代》之后三年,她又携抗日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回归,值得期待。

提到抗日电影,观众多半脱口而出“神剧”二字。确实,发生在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在现有的文化环境下,前有商业利益,后有审查威逼,不论是否喜剧,多半走的都是《虎口脱险》的荒诞路线,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背离那场战争的实况很远,但《明月几时有》并非如此,全片的基调相当写实而人文。

影片有一个类似《虎口脱险》和《十月围城》的引子,即营救文化人士脱离日寇围剿的真实历史事件。茅盾、柳亚子、柳亚子、梁漱溟、邹韬奋……一个个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人挤在逼仄的一叶轻舟之中,在草莽英雄的掩护下投奔怒海,逃离魔爪。影片的前半段因此显得明快刺激,但许鞍华的用意显然不在做一个龙争虎斗的“局”,此后的剧情转趋平缓,水静流深之下波涛暗涌。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原来那些巨人身后的平凡人物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房东、写字员、小学老师、村姑……抗日英雄原是普通人,一如真实的历史。

拍过武侠、恐怖、警匪等商业类型片的许鞍华显然不是在藏拙,这种与“抗日神剧”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是她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熟悉许鞍华的观众都知道,她的电影有重复出现的三大元素:政治、师生恋和古典诗词。不一定每部都有,但时常会以其中一种为主菜,辅以其他二者,烹出一席雅俗共赏的大餐,而《明月几时有》集齐了这三种元素。

政治不必多说,东江纵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传奇抗日组织,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而在今日的政治背景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宣传“红色正能量”的意图不言而喻。彭于晏凭借其利落身手承担起了大部分动作戏,谈笑中取汉奸和日寇人头的风范,让几场动作戏声势不凡。师生恋的情结主要体现在周迅扮演的小学教师身上,在房客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这位文学女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人。周迅扮演的方兰造型多变,从大方得体的教师到干练利落的地下工作者,还有别具风情的疍家女造型,充分展示出周公子的个人魅力。

至于古典诗词,是影片一条重要的支线情节。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与霍建华扮演的地下情报员以中国诗文论交,上演出一幕相爱相杀的基情大戏。片名《明月几时有》就出自他俩曾亲密探讨的《水调歌头》。影片甚至还挪用了“七步成诗”这样著名的典故,不过吐个槽,霍建华做的几句歪诗实在是互联网写手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彰显出许鞍华个人印记的元素之外,她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影片中众多难以被一锤定音的复杂角色上。一般来说,商业片为了便于观众接受,多半会用比较刻板易懂的方式来塑造主角与反角,但《明月几时有》不是这样。码头上设卡盘查的小卒,按说是最易被脸谱化的汉奸,但影片寥寥数笔,把他们那种犹疑在善恶之间,既想自保又泯灭不了最后一点良知的卑微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方兰的母亲是观众熟悉的“桃姐”,在片中承担了不亚于女主角的戏份,其精湛的演出让人难忘。但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正面角色,影片在一开始也表现了她身为房东精明悭吝的一面。这些复杂的角色还包括上述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曾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健将的许鞍华,即使在这样一部红色商业电影中,依然坚守了她的写实诉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在梁家辉的追忆中开始,又在他步出写字楼,化身的士司机融入滚滚车流的镜头中结束。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上空升腾起一股沧桑寥廓的历史感。是那些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和挣扎,汇成了我们今日命运的走向。《明月几时有》也由此成为许鞍华电影长卷中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她创作的脚步不止,这幅探索近代以来形形色色中国人颠沛流离命运的长卷,还将一直延伸下去。

 5 ) 當人終於可以幫助人的時代來臨,請帶著寬容想起我們

對不起這不是一篇影評,是我跟這部電影一起走過的日子,和我對它的一些理解。涉及部分劇透,請注意繞行,謝謝。

2015年秋。當時我已轉了頻道進入編劇行業工作,許久沒再跟組。卻因為得知許鞍華導演要開新戲,火速推掉了之後的工作,加入了美術總監文念中的團隊。

秋末,第一次讀到《明月幾時有》的劇本(第二稿)。記得有朋友問我Ann導要拍什麼樣的新戲?我一概笑著回答——「手撕鬼子」。

初讀完劇本后,我覺得最大問題,一是方蘭、劉黑仔、李錦榮這三條線的節奏問題。二是方母被抓后,方蘭的救與不救。

前面整個護送文人是一個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完整事件,作為讀者我跟的很順。但之後分成三條線繼續講述,整個時空被拉得很長,這樣一來就容易散,節奏也易出問題。比如方蘭從平民老師到加入小隊,不久后成為大隊長,中間并沒經歷什麼情節或事件;而方母也是,從不知道女兒在幹嘛,到得知,到也去送情報,整個發展的情緒我跟不到,也想象不到。另兩條線中,劉黑仔是比較鮮活有意思的人物,但在中后期似乎掉線了很長時間。而李錦榮作為憲兵隊的臥底,本來是很重要神秘的身份,卻看不出任何緊張驚心,連最後揭開身份都是他自己跑去告訴方蘭。我也看不到他們做所有事的直接目的和後果,自覺「勝利」二字聽起來是縹緲和遙遠的目標,因此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走神,總體也覺得有些乏味。想著如果三條線最後交匯成一個事件,彼此的關係更緊密些,似乎會比較容易把節奏拉回來。

第二個問題可能更嚴重。我讀劇本時,覺得這麼大件事,方蘭和黑仔就在那裡講了兩三句話便決定連媽媽也不救了,怎麼都不太合適。當時文生告訴我,這也是導演心裡還沒想到要怎麼拍,情緒上要怎麼辦的最大問題。

2015年初冬。我陸續完結了手頭的工作,正式進入《明月》劇組加入前期籌備。隨著幾次開會討論,我越來越清晰地看見了導演對整個電影的態度。她不想要任何我們習以為常的戲劇化,她想要還原那個時代的香港,想要拍攝一些平凡卻堅韌的普通人。他們似乎並未做出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但他們曾經真實存在過,在這片土地上,在每個不起眼的地方,懷抱著共同的信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和《黃金時代》時一樣,我們一來就已收到了很多導演發來的歷史資料參考圖片和人物介紹。印象較深的是導演在那時提到了一部叫《天上人間》的老電影(//movie.douban.com/subject/26667144/)作為整個美術風格的參考。(我們去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租錄影帶觀看)

除了基本演員,和比較常見的特務、土匪、地下黨員等外,導演還十分重視還原一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比如理髮師傅,漁夫,工匠,自行車夫,婚宴賓客,客家人,中西樂隊……關於香港的歷史圖片資料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找,每一種人物都牽涉到很多細節。當時我覺得自己已瀏覽了所有能在互聯網上找到的香港三四十年代關於人的資料圖片,也去圖書館查找了數日的書籍資料。碰到過的最大困難是制服方面的資料研究。首先日本軍服在不同年代階段是有一些區別的(大部分影視劇里都是錯的)。夏季和秋季又有不同著裝。而香港在那時除了日本兵外,還有很多印度人,被稱為「摩羅剎」,除此還有一種叫「憲查」的職位,類似於警察。「憲查」的資料是最難找的,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也尋求了很多幫助。日後若再有導演想要拍攝抗戰時期的香港,我當時整理的資料文件夾應該能給大家提供很多便利。

中間的某一天,忽聽文生說導演已想好了關於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要怎麼拍了,整個情緒也捋順了。不久,我們收到了劇本第三稿。這一稿刪減了一些旁支人物的戲份,改善了三個主線人物的幾場戲。最大的變化是添加了由梁家輝飾演的老年彬仔訪問部分。整體看來,我覺得已比上一稿好了很多。

2015年末,除了周小姐是一早就定下的女主角外,大部分主演的人選幾乎都還沒有敲定,而大部分叫得上名字的演員檔期全滿。導演陸陸續續見了一些人,拒絕過別人,也被人拒絕。關於方母一角,說實話,不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可能出現問題。文生私下里和我討論,有無能替代葉德嫻的女演員。可放眼兩岸三地,我們都沒有想出更優人選。而導演那邊,她當然是以「適合」為第一考量,卻也表示會尊重監製和電影公司的定奪。最後我們能在現場,觀眾們能在大熒幕上看到葉小姐對方母的完美詮釋,要感謝這些掌握了決定權的人的無畏和尊重。

2016年春節前後,我們開始了主要演員的定裝。與此同時,緊鑼密鼓的開會討論,製作各種工作表格,部分劇本場次的再度修改……

2016年2月23日,《明月幾時有》正式開機。第一場戲在廣東台山的一個鎮上拍攝,內容是由郭濤飾演的茅盾和黃志忠飾演的鄒韜奮在戲院被通報點名,並在戲院外商議逃亡事宜。

由此開始,又可以在片場看見Ann導全情投入的樣子。每天開工,她走得最快。仍舊不愛用對講機,有什麼問題都會一次次從監視器前跑去現場親自給演員說戲。也會急的發脾氣,一根接一根不停抽煙。演員笑,她也笑,演員哭,她一臉愁容。看見演員的精彩表演,她興奮地眼睛發光;遇到動作戲,她又想趕快結束,生怕演員們太過辛苦和受傷。

《明月幾時有》總共拍攝了近三個月,59組。從嚴冬到初夏。我們等日出等日落等云到等風來。經歷了無數場暴雨和暴曬。我淋著瓢潑大雨跟群演吵過架,也在「金堂酒家」的后樓梯里踩到過渾圓的大老鼠。整個拍攝過程非常辛苦,遇到過很多不那麼順利的事,和不停拖後腿的人。疲憊沮喪時,Ann導像座燈塔。只有她永遠精力充沛,專注的沉浸在她想要構建的世界中。

這些在現場的日子,使我對劇本的最初印象有了第一次大的改觀。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印象中那個大夜,迅姐偷偷在保溫杯里裝了點紅酒,拍了兩三條就過了。看著她瘦小的背影在小山坡上蹲下抽泣,我在旁邊紅了眼眶。方蘭這個角色在我看來是很難演的,她雖然戲份最多,但更像是串起所有人物的一座橋樑,本身的性格在劇本里並沒有那麼鮮明。她的變化像我最初所說,沒有特別的事件或情節推動。可周小姐卻在日常瑣碎中,在平凡又疲憊的工作中,演出了方蘭的成長,不知不覺間變得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有力量。

也想講講另幾位主演。

在「方家」拍攝的那個星期,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擠在擺監視器的小房間一角,看葉小姐的戲和偷聽葉小姐與導演討論。在劇本里,方母就是我覺得寫得最好,最立體的角色。而在葉小姐的演繹下,這個角色變得更飽滿了。她有時小氣有時愛嫌棄,有點小傲嬌的細微表情,常讓我覺得十分有趣。葉小姐自己也有些很好的想法。舉兩個例子,方母出現的第一場戲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場。她給沈太太斟水送餅講租金,人物性格一下就立起來了。而這場戲的對話結束后,方母對沈太說這個餅他們也不會吃,就把餅包好拿走了,這就是原先劇本里沒有的內容。護送文人事件后,劉黑仔來方家天台找方蘭,讓她加入游擊隊,這時候方母偷偷走上樓梯偷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這一段包括她頭上的髮網,都是葉小姐自己提出來的設計。

劉黑仔是整個電影里最輕鬆「好看」,最容易讓觀眾喜歡的角色,彭彭本身也是這樣,他其實非常有喜劇天分,導演一看他演戲就笑的合不攏嘴。他很認真也很活躍,每天都對角色有一百個新設計,常常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歡天喜地去找動作指導商量討論,拉著我們進行演示,即使立刻被無情拒絕也毫不氣餒,很快又歡天喜地的想出了一個新點子。劉黑仔這個人物也加進了不少他的設計。殺李燦森那場的「帽里藏刀」就是他想出來的。又比如他的大拇指指甲是爛的,雖然整部電影從頭到尾也看不見,可他就是願意花時間早起來現場一天天粘假指甲。我忍不住問,你何必呢?他半開玩笑歎口氣,這麼多演員一起演戲,不好好給自己設計,誰能記得你演了什麼?!你不懂,這是一個演員的辛酸!

彭彭過得有點苦,每天要花三小時健身,又常常只能吃白水煮菜。可他嘴饞,剛開拍那陣因為貪吃火速的胖了一圈。有一天我忍不住告訴他:你有肚子。他瞪大眼睛看著我:彭于晏怎麼可能有肚子?直到導演忍不住說Eddie你該減肥了,他為此真的受了打擊,再出現時就已火速瘦回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大澳拍攝的某天夜裡,當時屋內在打燈,彭彭坐在導演身邊休息。Ann導跟他說,《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她看了十四次,就為了其中一個眼神。「你知道有些好看的表演為什麼好看嗎?那些頹廢的人,並不是因為頹廢而好看,而是因為energy。所以就像我第一次見你時跟你說的那樣,劉黑仔這個人物,不僅僅是在輝煌的時候,更要在低潮的時候,失落的時候,擁有力量,這樣他的眼睛裡才會有光芒。」

霍先生是所有演員里迷妹最多的(粉絲們實在太神通廣大)。見到他之前,我從未看過他演的電視劇,對他也沒什麼了解,很多香港工作人員更不認識他了。但在整個拍攝中,他似乎用性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他很有禮貌,脾氣耐心都好,十分隨和。我的好朋友也是劇組的小製片Eva說,霍先生有一種能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對他很重要的錯覺。

他特別容易緊張。李錦榮的第一場戲,是他第一次見周小姐,兩人就要談戀愛。霍先生那天一早到來,緊張的像個新人,一邊反復背台詞,一邊來回踱步。後來和迅姐熟了,緊張感平復了不少,可永瀨正敏來了,他又開始緊張的不得了。他就這樣一直緊張到了拍攝的最後一天。終於鬆了口氣,收工也不捨得走,樂悠悠的看導演拍戲,坐在月光下默默唱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李錦榮這個角色,在我看來寫的有些遺憾。他和大佐(永瀨正敏)惺惺相惜,以詩會友,卻又因為各自陣營而無法真正成為知己,這之間的情緒張力我很喜歡,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展現。直到我們拍攝時的劇本中,李錦榮的ending都還落在他前來告訴方蘭,方母被抓到了憲兵總部那場。導演在最後堅持多寫了一場他和大佐的戲,才得以讓李錦榮這條線有了一個較完整的收尾。

還有很多參與客串了《明月》的演員,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胃疼到站不起來還是堅持把戲演完的「石榴姐」,被我踩了一腳反過來跟我說對不起的梁文道,一場小碎步背影就把我征服了的蔣雯麗,很關心伙食的郭濤,和怎麼吃都骨瘦如柴的春夏……

2016年5月17日,《明月幾時有》殺青。

瑣碎的收尾工作,一場殺青飯,給Ann慶祝了69歲生日,大家各奔東西。

之後的日子里,斷斷續續關注著電影後期剪片的消息。

初秋,第一次看了《明月》粗剪版的放片,導演仔細詢問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見。

之後因為一些原因跟Eva一起去了北京,加入了導演在中影的配音工作。那是Ann導最放鬆的一段時光,我們每天在中影大酒店暴飲暴食,在錄音棚裡葛優癱,聽著她不時發出的哈哈大笑。

印象最深的是彭彭來的那天,他跟打了雞血似得,配完了自己的還不過癮,問負責配音的王老師,不如我把霍建華的也配了?

導演自己也自告奮勇的跑去配了婚禮那場戲的其中一句台詞,有心人可以試著找找看。

在配音的過程里我們比較擔心一個問題,國、粵語更推薦哪一版?

選擇國語版,就會錯過葉德嫻的原聲,她的台詞和俚語非常精彩,和她的表演是融為一體的,很多語句翻成國語就少了些味道。而選擇粵語版,其他大部分演員卻都是說國語的,配音后多少有點彆扭,尤其是像周小姐這樣辨識度極高,又很有靈氣的聲音,是配音演員所呈現不出來的。

2017年農曆新年過後,我們觀看了電影的第二次放片。此時的版本已加入了久石讓的音樂,但還有很多聲音細節、調色、特效尚未完成。除了次次放映都出現的Roger(桃姐家那位),導演還邀請了作家鄧小宇,和幫她寫了《許鞍華說許鞍華》的鄺保威。茶餐廳里她照例又詢問了我們每個人的意見。說實話,那次看片我的觀感不是太好,覺得節奏有點問題,中間還一度睡著了。這也是電影正式放映前,我最後一次看片。後來我在豆瓣標註的短評也能看出我對電影並不是那麼有信心。我寫了我覺得劇本始終都存在些問題,雖然通過表演和拍攝有所改善,但骨架不動,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我也可以預料到後來很多觀眾的觀感:平淡,太散,雜亂,人物記不住,沒有事件推動等等。

現在回想起來,我是不應該在真正的大熒幕看過最終成片前,就過早下定論的。

這之後導演一邊和剪輯師繼續修改,一邊陸陸續續邀請了很多人來看片。她的心情一直很好,似乎只有我們在偷偷擔心著觀眾的不理解和票房問題。

這個夏天,我們和導演一起去了上海電影節,參加了一些電影的宣傳工作。整個過程一言難盡。有很多話不可說,有很多話也不想說了。在沮喪的時候,Ann導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她希望觀眾能看到電影,至於其他的,她只是覺得有點對不起于冬。

2017年7月1日,《明月幾時有》終於正式上映了。評論兩極,毀譽參半。Eva說她對那些打一星兩星的人感到很生氣,我安慰她說,導演那麼大年紀還在做有挑戰反常規的事,有自己的節奏和風格,無論別人喜不喜歡,她就是和別人不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很厲害的地方。

今天,我終於坐進了電影院。週一午後的杭州,戲院裡包括我只有四個觀眾,但大家都安安靜靜看完了。

出來的時候,心裡像是一塊大石落了地。我想我終於可以高興地和所有人說,是的,我參與了這部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也很感激所有陪伴這部電影走過的日子。

2012年因為一個U盤的小狀況第一次見到Ann導。從《黃金時代》到《明月幾時有》,從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一個小粉絲,變成了Ann導笑談中全世界知道她最多秘密的人之一。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真正看見了她想要構建的那個世界。

並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才值得歌頌,並不是上天入地的英雄才值得被銘記。她想講的是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視作微不足道的人,在亂世中擁有信仰的人,面對理想深信不疑的人。她是如此喜愛和想要呈現出那樣的一個時代,那時的香港。那裡有柴米油鹽,也有文學詩歌;女人穿著木屐走在地上發出「噠噠」的聲響;百姓們圍著街頭破裂的水管搶水喝;人們把僅有的錢藏進鞋裡縫進衣衫中;沉默的年輕人包起傷口,堅毅的撐開大傘領路……

今年過年的時候,Ann導分享了一首詩給文生,文生分享給了我和Eva,此時此刻,在此分享,作為結束。

致後代

布萊希特 黃燦然譯

(節選)

我在混亂時期來到城市,

正當飢餓在那裡蔓延。

我在反抗時期躋身於人群之中

也跟他們一起反抗。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

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在戰鬥的間歇吃飯,

我在殺人者當中睡覺,

我粗心大意地愛,

我不耐煩地看大自然。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

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年輕時所有道路都通往泥沼。

我的舌頭把我露暴給屠夫。

然而我們知道:

仇恨,即便是對卑鄙者的仇恨,

也會扭曲外貌。

憤怒,即便是對不公正的憤怒

也會使聲音粗啞。啊,我們

這些想為友善鋪設基礎的人

自己卻不能友善。

但你們,當人終於可以

幫助人的時代來臨,

請帶著寬容

想起我們。


 6 ) 明月里的复杂滋味

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阅兵式大肆炫耀武力的2017年7月1号上映,本身就有了足够咀嚼的味道。
电影把诸位人物性格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复杂性,日本宪兵队少佐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形象,也给人带来哲学的思考:
对于东亚列国来说,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如师如父,而在明治维新后迅速成长的日本,与古老衰落的中国之间角色迅速转换。而对于喜爱中国古诗词的少佐来说,执行命令侵略中国,内心的复杂几乎可以比拟为弑父。再加上最后他以类似父亲的角色,刀砍李锦荣为他完成成人仪式,这又是一个轮回:我们完蛋了,你们的明月就在天边。
而在情节上,计划袭击宪兵队那一场,刘黑仔买通喂狗人、把墙壁炸开的莽撞理想主义,还有最终放弃时的颤抖感,设置这些对推动剧情没有太大帮助的细微情节,放在这种需要明辨大是大非的电影里已经非常可贵了。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看年轻男孩耍流氓打架很过瘾,不过还是要承认,彭于晏演戏真的用力过猛。但是谁让人家长得可爱呢,所以看见他咬牙憋气时候,你不会生气,只会在心里高呼:老公加油!

 7 ) 文豪多逃兵,村妇真烈士。

1

电影第一部分,一群文化人和大学者,在香港当地游击队的帮助下,逃出了沦陷区。电影的最后,一个“自私自利“,为了房租连两块糕点都舍不得给人吃的姨太太,为了革命情报牺牲了。

在我看来,《明月几时有》和《色戒》其实没有巨大分裂。方姑娘只是王佳芝的变身,她的革命热情没有送掉自己的命,送掉的是她娘的命。

王佳芝投身“革命”,是因为那次舞台演出后的掌声,是邝裕民台下的一声呼喊,她乱世飘萍的身份需要抓住一丝存在感,用生命演出弄假成真的戏码。

方姑娘在营救茅盾的过程中被李二黑看中,入了坑。一部分是她文艺女青年的家国情怀,一部分是营救行动成功后带来的成就感。被霍建华拉入坑的春夏呢,一半是家恨,一半大概是霍建华的美色吧。

王佳芝的女性意识战胜了一切,爱也好欲也好,她用肉身和革命的洪流撞击,丢了命。温柔的男导演李安没有张爱玲那么cynic,结尾他让易先生流了泪。

许鞍华是女人。

看《明月几时有》,脑子里一直翻出《千言万语》里李丽珍的阿凤,为了爱情参加民运,最后逃不过被骗被玩弄。她从情人的车猛地跳下来。

女人没有文人温柔,女人不怕死。

2

李丽珍那年33岁,演少女还藏得住。可是周迅已经43了。

革命者需要年轻人来演,电影散场一直在脑补,这个角色是不是该找周冬雨(小周迅),又或者马思纯,更适合头脑发热的女文青形象?年轻人有热情有热血,说好听是理想主义,说难听是冲动任性没脑子。方姑的妈说,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豪杰,哪是你这样子的?

她说对了,真正的英雄豪杰,不是她女儿,是她自己。

叶德娴那句台词,不疼,没有第一胎疼,太催泪了。

每个母亲都是英雄豪杰,为女儿都不怕死。

母女两同提女主角的话,肯定叶德娴赢面大。

3

霍建华和彭于晏。

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一个搞特务一个打游击。

未必彭于晏演技好得多,两个人都恰到好处。霍建华不露声色脸(面瘫脸)也很符合角色的,并不出戏。

但彭于晏太占便宜了。李二黑就是武侠小说里的绿林好汉吧,空空儿精精儿,打不死星人,太浪漫太动人,简直是对“革命“的彻底洗白。

我们脑海里的“革命”不是早就被李安颠覆了吗,被王力宏和庹宗华们幻灭了么?许鞍华又把最初那个浪漫英雄找回来了。

所以,招募周迅入队伍那场戏,看起来一点不让人讨厌。

拉人家下水陪自己去做不要命的活,罪过啊罪过。可是他来做,随便换个姑娘大概也会同意吧。不是为情为爱,不是王佳芝对邝裕民的那点小心思。就是傻乎乎的那点理想主义。

但理想主义有用吗?英雄情结有用吗?亲娘都被自己连累死了。

死掉的又何止是叶德娴和春夏们。

抗战里的一个个游击队员,他们的生命是否真的在改变历史洪流?

那些成千上万的可歌可泣浪漫故事,对战争的大趋势到底有没有一丝作用?

和美军两颗原子弹相比,烈士的人命算什么?

看完《色戒》觉得,一切皆虚妄 。

可是这电影又在说,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命其实不重要,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才重要。

这个才是中国文人情怀吧,虽然这种情怀好像只在书里见过。

所以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彭于晏埋完汉奸的尸体说了句,

很快会见面的。

生死置之度外,文人最爱写的武侠风骨,都给李二黑一人了。

4

梁家辉的说书人,可以对应《千言万语》里的说书人。《明月几时有》是《千言万语》的姐妹。

想起了有趣的周边:内地出《千言万语》盗版DVD,居然自行把开篇那段讲香港民运的说书人戏减掉了。

盗版商真TM有觉悟...

5

有说结构烂的观众。蛮想问下,看不看卷轴画?

一边铺开一边观赏,看完前面看后面,前面的又卷起来了。

这电影就是卷轴画。

大文豪开篇,老出租车司机结束。

香港沦陷了,文豪逃得最快。

留下小百姓们抗日。

不想做英雄的母亲,为了想做英雄的女儿,成了烈士。

到最后,抗日英雄还在开着出租车。

 8 ) 许鞍华的刀是不出鞘的,她存在于更高的地方

明月几时有,这句诗在中国知名度很高,虽然当下人心不古,念诗的风气却昌盛不绝。只消接上一句“把酒问青天”,仿佛这些愁苦和不安就顿时消在酒气中,散在青天里了,一旦和古人的烦恼对上号,我们就点到为止,也“并不走到哪里去”。电影里他们却说:胜利再见。许鞍华导演在采访中说道:“要在绝望中做有希望的事”。 据说前期选题材是从东江游击队亲历的两百多个传奇故事中选出方兰和大营救的故事,电影里这帮游击队却显的非常业余和搞笑,讲的也不算什么波澜壮阔的事,这正是许鞍华高明的地方,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对日常生活的刻画,把张爱玲的文学理论实践到电影中去了: “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能予以人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现今民族自尊心可以说是空前的强大,但我们并不比以前更自尊自重,这自尊心好像是被吹捧出来的,高悬在半空,给别的人看,表现在影视作品上就浮的更高了,只是迎合观众的快感。这部电影没有口号,没有大快人心的复仇,敌我对峙的场面轻快的如同静水深流中被礁石打起的浪花,只是拍战时人们对文化人的保护与谦让,拍自私计较的方母到死都说不认识王菀之,以小见大,看出民族精神。 “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 “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广告大肆宣扬“来看许鞍华的血性”“许鞍华杀气归来”一类骇人的话语,这或许和把这部片当做献礼片一样,都是对许鞍华的误解。刘黑仔帅气的穿行于街巷,干净利落锄奸杀敌,这样的人,他对刚杀死的尸体说很快就再见。李锦荣刚求完婚就消失做卧底,再见面是传消息,他说:怕有人跟踪,我就不抱你了。方母被捕,方兰权衡利弊放弃营救,刚走几步路便软了腿失声痛哭。这些柔软的地方是人性,也是血性,从这些灵魂里滋生出的勇气才真正算得上伟大。许鞍华的刀是不出鞘的,她存在于更高的地方,这刀不是一个人杀死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无法征服另一个民族。 这部电影在上海电影节颗粒无收,于东讲了一些不着边界招黑的话,奖项的得失早已不在许导心上,上锵锵三人行的时候文涛问她怎样看自己拍的烂片,她说:我还是很努力,只是一个不成功的片子,可能还是没有达到目的,还是有缺失。前段时间采访,她说自己以后拍片还是要考虑有没有观众,“你尽管拍,可是没人看! “导演连说这种自嘲的话都带着又萌又酷的神情,她已非常诚恳。 许导说:这些主角个个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做了这么酷的事也不认为自己是英雄,这更让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在我心中,许鞍华导演也是很伟大的人,她是时代之光。 Ps片中所有的演员在王菀之女士的衬托下都是影帝影后好吗!

 短评

从电影整体的剧作结构上,它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留白了很多,故事整体上的前后逻辑也需要脑补,但从每场戏小的技巧上讲,它又是很类型片化的叙事技巧,每个故事段落之后做到了节奏的起伏。它用第三人称讲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被遗忘的小人物,用充足的细节塑造一个时代的质感,很有诉求。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角色多、故事平其实都可以接受,因为许鞍华擅长的那种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互动倒是都还在。但叙事去政治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缺失啊,导致观众看待整个片会感觉像都市传说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一个左派电影不应该只是都市传说啊。演员基本不入戏,演得好的好像只有叶德娴和永濑正敏...

1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可能之前打了一堆预防针期待过低,反而没有预想那么差。不过确实很无趣,主旋律文艺化,或者是艺术片的方式讲抗日,少见,但也确实缺少大众看点,不被喜欢也就正常了。叶德娴都是亮点,表演和角色都很丰满。梁家辉的不动声色也很棒。朋友都说王菀之很差,虽然不认识她,但真是差到一眼就认出来,厉害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样的题材,香港男导演们拍不出,只有许鞍华还在坚持,并拍得细腻克制。动人处,是周迅放弃救母后突然蹲地恸哭的一个远景;是叶德娴颤颤巍巍的可爱和挺身而立的沉静,以及与鲍起静两只老港女再度同框;是霍建华无法兑现的拥抱与彭于晏不诉离殇的诀别。它是悲的,又予人希望。江河万里有缘再见,珍重。

1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打一星的,你们真的有认真看吗?

16分钟前
  • 二十一杯酒
  • 力荐

二刷,“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很好,许导放弃了擅长的小格局,但有其一贯风格,透过不同事件刻画女性之余转写家国,前2/3剧作相对完整,后面完全散掉,个别角色没有存在价值。幸有叶德娴撑场,串起后半部分,其他人表现不突出,最差不是霍建华而是灾难性的王菀之。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看来传情报还是得靠屁眼儿🙂

19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电影院# 喜欢的演员和导演一个个年华老去,灵性不再,即使如此也要珍惜在大屏幕上和他们倒数相会的日子,因为我也不再年轻,不知道下一次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他们,徐杰曾说观众是喜新厌旧的,很多演员上了年纪都没有戏拍。是这样的吗,也许固步自封的我,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了吧

21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许鞍华用生活的平淡之鞘包容抗战的激情之刀,感觉比“黄金时代”要好,拍出了乱世中的市井气息。小人物抗战有种听天由命的感觉,然而却比任何主旋律都更贴近真实。遗憾的是三位主演的演技被配角吊打得无比惨烈。PS说许鞍华不懂宏大叙事的人是没看过“投奔怒海”吧...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人常在,月就常有。喜欢两组蒙太奇:方太太走了,下一个镜头是方太太种在阳台红红绿绿的瓜果蔬菜;方姑踮起脚看海的远处,下一个镜头香港今日的夜景灯火通明。

2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梁家辉的设定是最好的部分。抖动的嘴角,嚅嚅喏喏,曾经腥风血雨,如今也得靠开出租为生,躲在世俗的街头巷尾,谁又知道他的过往。从细部切入,从细部结束。但是主体故事的气质互相冲突。你说有主角,它又是群像;你说反高潮,部分又故意悲壮;你说它塑造悬疑感,但没有任何需要解谜的内容。感受奇怪。

3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叶德娴给周迅那把伞时,便一下子进入到故事里去(叶真是好演员)。想方姑一人,大时代之下,是个人内心的痛楚,所爱之人都一一离去,明月虽已升上天空,所照之处空空茫茫,江山大义之下是人情的无所依傍,这是我觉得电影尤为动人之处。

36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许鞍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拍一部“大片”,我简直不相信这部电影真的出自她手笔。那么多没头没尾的故事线索,那么多可有可无的人物,删掉春夏、霍建华、蒋雯丽,或者其他许多角色,对故事主线有影响吗?或者说这部电影有所谓的主线吗?叶德娴演技恐成唯一看点:)

41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许鞍华的戏就像森林一般,伫立着一个个枝枝叶叶的人物,平淡无奇之下却极美极摄人极富交流感。客串的明星之多堪称一部香港版建国大业(还看到卢巧音王菀之叶德娴梁文道你能信),表演没有惊喜却也都在水平线之上,值得看。

43分钟前
  • 木一
  • 推荐

《明月几时有》,非常许鞍华。大时代,小人物,对敌对友,对国对家,喷薄的情绪,却表达得细腻克制。一部难得演员演技齐在线的电影

47分钟前
  • 费布勒斯
  • 力荐

这不是一部炮火连天的战争片,女性导演的视角下,是那场沦陷中不同人的选择和去向。最令人感动的几场戏集中在周迅饰演的方姑身上,与母亲告别的倔强,放弃救母时的难过。整片虽有瑕疵,但周迅与叶德娴的表演就已称得上五星了。

48分钟前
  • 吸橙
  • 推荐

《明月几时有》里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已经成为游击队中队长、历经枪林弹雨的周迅,在放弃营救母亲后,独自坐在屋中,屋外是慢慢暗下去的深蓝大海,她喃喃背起了茅盾的诗,上一次背这首诗时,她是一个时髦女文青,热爱左翼文化,那时有太多这样的文青,被文艺和时代推动,懵懂无知地走上一条刀

49分钟前
  • 绿妖
  • 还行

“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啊” 久石让配乐恍如《悲情城市》,历史与革命的故事,让观感介于《黄金时代》和《十月围城》之间。逗比彭于晏,叶德娴更像主演,好久不见周迅,霍建华终于有超过5个表情的表演了。最后的平移镜头,串起古今,不同的香港,一样的情怀情绪…

5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電影結束,共響起了四次掌聲,為目前本屆所看影片之最。不說那些虛無的主義,只說尋常百姓對和平的嚮往,因貼近我們的市井細節與智慧而笑,為理解萬歲與捨生取義而哭。周迅依然出色,全片最佳表演來自葉德嫻。#SIFF2017#

53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难以评价,但确实质量上乘。

54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