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大陆剧大陆2017

主演:黄晓明,刘昊然,佟丽娅,张慧雯,梅婷,张博,郭京飞,毕彦君,孙淳,王庆祥,尤勇智,吴昊宸,成泰燊,乔欣,刘钧,胡先煦,刘琳,邢岷山,金泽灏,张棪琰,王永泉,柴浩伟,贾媛媛,邵伟桐,施诗,岳旸,张昊唯,赵达,董彦麟,陈牧扬,朱梦瑶,谭凯,魏至强,胡原君,魏伟,高海鹏,张龄心,宋显立,刘曜畅,魏智,康群智,张东升,杨程茗,文静,李斌,黄立生

导演:孔笙,李雪

播放地址

 剧照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2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3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4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5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6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3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4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5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6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7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8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19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1 20:23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了在琅琊阁学艺的萧平旌调查其兄长林军副帅萧平章一案而牵扯到大梁安危的故事。  大梁朝局安稳,但边境战火不断。守护大梁北境的长林军屡获军功,威名赫赫。在一次北境交战中,内阁首辅荀白水暗中断掉前线补给,战困中长林军副帅萧平章(黄晓明饰)身受重伤,在琅琊阁学艺的弟弟萧平旌(刘昊然饰)闻讯下山查案。三十年前,邻国夜秦遭遇疫情,大梁为自保封国道,濮阳缨(郭京飞饰)因灭国之仇潜伏在大梁,并勾结琅琊榜第一高手,东海国主墨淄侯,暗中瓦解梁帝势力与长林府,两人于京城四处投毒,疫情迅速蔓延。濮阳缨设局,使萧平旌与萧平章先后中毒。此时北境急危,萧平章放弃救治,奔赴前线支援后毒发而亡。一年后,梁帝驾崩,大渝进犯大梁,荀白水与莱阳王萧元启(吴昊宸饰)诱哄年幼梁帝颁旨,禁边境兴兵,萧平旌抗旨出征击溃大渝,长林编制因此被废除。萧元启与墨淄侯暗中勾结,卖国谋逆。萧平旌于危急之中起兵勤王,奔赴沙场营救梁帝。

 长篇影评

 1 ) 论琅琊榜2人物塑造之得失,兼剧情集中吐槽

琅琊榜2播到46集了,对剧中人物的评价,原本应该等到剧终的,但是自后半段以来,精彩的人物已逐一下场,留下的人物,日益让我感到遗憾,胸中气闷,不吐不快,只好提前评论,结局时若有不妥,再行修改。

整体来看,琅琊榜2 的人物塑造,放在整个电视剧圈内看,都还算是及格线以上,尤其是没有流于下等的人物,胜出当下大多数国产剧,当然这也是一部精品剧的基本要求。但对比第一部来看就不够理想,榜2集数50集,榜1集数54集,内容容量差不多,但榜1塑造的出色人物比榜2多。

我将榜2的人物塑造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甲一等级的角色有:萧庭生,濮阳上师,梁帝,荀白水,萧平章,萧平旌,蒙浅雪,萧元时。这些角色一方面本身编剧在做人物设定时,考虑的比较周全,人物形象立体,没有明显的纰漏,同时演员都能较好甚至出色的演绎和诠释人物,将人物表现的丰富而立体,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这一等级的角色当中自然也有先后,排名越靠前,表明人物塑造越成功。萧庭生毫无疑问是本剧最成功的人物。

萧庭生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了。他的理想精神有其合理的来源,行事有其严密的逻辑,这是编剧在设定人物时做了精细的考量。但是这样纯然正面的人物,其实并不好演,很容易演成伟光的神仙,又要理想,又要真实,这就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孙淳老师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演员与角色互相成就,造就了萧庭生这个令人仰慕的英雄人物。

为什么我会把萧元时也放到甲等?
萧元时这个人物虽然年幼,出场时间不多,演员也很稚嫩,但客观的说,元时的人物设定很合理,演员演绎的也完全合格。梁帝病逝,幼主登基,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又要体现君主的权威和尊严,另一方面又知道心力与能力不足,萧元时以他温和而善良的心性,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纠结与挑战,这是编剧和演员需要回答的问题。从剧中的表现来看,海晏和胡先煦交出的答案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海晏让萧元时几次的心声表白,既体现了元时善良的本性,也表达了元时面对压力的纠结。比如萧元时对荀大统领倾诉“既想像以前那样和皇伯父亲近,又不希望他们再把我当个孩子”,还有元时在审萧平旌时袒露心声“元时知道自己年幼力有不逮,但如果百官都像怀化将军这样处事,我该怎么自处,我心中惶恐”。勇于袒露心声和自省,是元时的勇敢。同时胡先煦作为一个年轻的演员,基本上演绎出了元时的成长和变化,最典型的表现是萧平旌一案之前后,萧元时的表现判若两人,多了很多坚定和果断之气。还有请长林王回金陵,考虑周到,思虑果断,已然不是初登大位的萧元时了。当然之所以位列甲等,小演员的年龄因素也是占比很大,以如此幼龄演绎到这样的程度已然是相当不错了。

乙等的人物有:荀飞盏、荀皇后、林奚、萧元启、荀安如、佩儿、狄明。重点说一说荀飞盏、林奚和萧元启。

荀飞盏:这个人物算是比较出色的,但是有一个缺陷我很难接受,因此列为乙等。荀飞盏是禁军统领,有资格排得进琅琊高手榜的,虽不是梁帝托孤之人,也是极受两代皇帝信任的。荀飞盏可以傻萌,但是办事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否则如何执掌一方宫城。结果他屡次错过段桐舟,失守濮阳樱,miss荀首辅,失察莱阳王,被称为miss king。评论说荀大统领关键时刻总掉链子,虽有些偏激,但却指出了部分事实。一个统领八万禁军的大统领,怎么能办事如此幼稚,实在无法接受。

这其中部分是因为环节影响了人物形象。比如抓住濮阳樱之后,因为皇帝要回宫,荀大统领立马抛下人犯走了,一来消息来的太过凑巧,二来按常理推断实无必要,带人犯回城不过是半日一日时间,况且城内还有两位副统领,皇帝回銮也不是特殊事件,自有章程循例,大统领何必急在这一时半刻说走就走,退一步讲,即便如此,调动军队围捕,自然就有军中统领随行,荀飞盏将人犯移交军中统领监管才是正常逻辑,如何能托付给莱阳候,莱阳候并无军职,如何能指挥兵士?若要让莱阳候手刃濮阳樱,促进黑化,能不能想个别的桥段?

再有荀首辅被刺一节,何必多此一举描写荀飞盏出城探平章又无故回转?我到今天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荀飞盏半路跑回来,从此荀大统领又多了一个miss的条例。荀飞盏在不在场都不影响荀首辅被刺,实无理由非要把荀飞盏插入这个环节。

萧元启:属于人设比较精彩,但是演绎不太够的,所以列为乙等。萧元启的黑化缘由,给的比较充分,简而言之就是家破人亡带来的仇恨,对长林王府的兔死狐悲,对少年平旌的嫉妒失落,这些心理动机推动他谋反是可信的。但是这些动机和情绪,演员表达的比较生硬,不是没有表达,是表达的比较表面,所以我们只记得萧元启要谋反,却常常忘记了他为什么要谋反,要观众不断自己提醒自己,做不到让观众感同身受。

同样的情景可类比濮阳上师,从上师大人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压抑着的对大梁的深刻仇恨,对亲情的极度怀疑,观众迅速理解到上师此人已然变态,对上师的每一次谋划,除了感到痛恨,还充满了同情。萧元启作为第二个boss,到了后半段,已经是为谋反而谋反,情绪和动机都不重要了,令许多观众看的难以理解。

林奚:这个姑娘一出场就基本定了型,从开头到结尾,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外表冷漠是看透世情的结果,对情对爱看的很轻,对治病救人看的很重。让这样一个人物谈恋爱会怎样?可参见最近一集萧平旌要下山勤王时林奚说的话“我理解你的想法和行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你,可是我也不能为你改变我自己,我的心一直在等你,脚步却不能为你而停留。”爱情和婚姻就是互相牵扯互相妥协和付出的,既不愿为爱人停留,又何必和他在一起?如此不愿妥协和改变的爱情观过于自我,难免要“注孤生”了。但是我要吐槽的却不是林奚的恋爱观,而是既然秉持如此自我的爱情观,就不要试图用林奚的爱情作为故事的主线之一来感动和温暖观众,因为这样的爱情太凉薄。

即便如此也就罢了,更让我不能忍受的还有林姑娘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认为看透世间冷暖,比萧平旌成熟,看平旌的眼光像是大人看小孩,常有意无意去引导平旌;二是自认为自己淡泊名利,医者大道,看不上朝堂的你争我斗,以至于萧平旌要下山勤王,她却要给平旌下分手通牒:如果你待在金陵不回来咱俩就分了。前面那么多我也就忍了,第二点是可忍孰不可忍。萧平旌不去勤王,到时候叛乱丛生战火纷飞,我倒想看看你林奚届时如何行走江湖,如何淡泊名利?去勤个王就担心人家要去朝堂勾心斗角了,就要放弃陪伴爱人了,这就是你林奚所谓的爱情?

再退一步,如此林奚我都能忍,那就不要给林奚包装成高大上的理想主义完美女神。然而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恕我实不能忍,只能归于乙等了。
————————————————————关于剧情吐槽的分割线————————————————————
人物分析完毕,再来吐槽剧情。

总体而言,本剧剧情质量是个矛盾体,一方面各种反套路令人意外,一方面各种巧合推进剧情;前半段跌宕起伏细致周全,后半段时快时慢简单粗暴。

既是吐槽,自然主要针对不好的那一面。

第一要吐槽的是萧平章之死。
萧平章为救弟弟而死是剧中被注定的命运,然而这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添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曲折。玄螭蛇胆只能救一人,平章选择死亡救下弟弟,然后拖着病体去沙场救父,并无不妥,何必要增添林奚与老堂主找到两全之法这一节?找到两全法还不是一样的死法?增加这一环节于人物、剧情有何增色?徒增拖沓,还添了巧合的毛病:世子妃怎么就那么凑巧发现了上古拾遗这本书?这本书如何就这么凑巧记载了解毒之法?未加试验,林奚和老堂主如何能这么肯定就能同时救两人而不是同时失两人?

第二要吐槽的是萧元启谋反
谋反如儿戏,这就是我对萧元启谋反的整体印象。

萧元启蹦跶的这么欢,又是联系朝臣,又是插手东湖羽林,又是安插巡防营,搞了不少事,从一个被排挤的侯爷变成皇帝的宠臣,就硬是没人关心知道,这帮大梁官员还真是尸位素餐;

满朝大臣,只有岳将军知道萧元启要谋反,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没法揭开事实一角,皇帝钦点面圣的将军,一来找不到一个可信赖的人,好不容易找到荀首辅结果死了,就再没人能知道了,二来连亲自进宫面圣的机会都找不到,将军您实在不行直接告诉禁军统领或者皇帝本人不行吗?我看着都着急;

一国首辅当街被刺,竟然不审查不连坐,就派大统领四处捉拿刺客就完了,大理寺是摆设?刑部吃干饭的?京兆尹休年假?皇帝竟然不追究?只要稍一追究,蛛丝马迹总会显露一点啊!

控制禁军和京兆尹府兵简直是瞎扯,巡防营怎么进的禁卫营?一个宫城外一个宫城内,何成你怎么带兵全副武装进去的?假传圣旨,禁军统领就不动脑筋想想圣旨何时归巡防营宣了?身为皇帝陛下的护卫者,没有丝毫警惕性,严重差评!

晋大人,岳将军漏夜告知种种疑惑,宫城兵防岂容儿戏,却还斥责岳将军多疑,没有丝毫政治觉悟,严重差评!

我就很奇怪后面两集要怎么描写萧元启谋反。拿下宫城之后怎么办?萧元启不会靠个东湖羽林和巡防营就想当皇帝吧?外边随便拉个军队过来,东湖羽林都挡不住啊,要是编剧写个“狭天子以令诸侯”还令人信服些。

写完这两大吐槽,忽然觉得别的都不算啥了……

佩儿之死:恰巧佩儿看到了秘密,恰巧佩儿水性好,恰巧被岳将军捡到,刚好凑个恰巧三联,无语了
荀安如:知道丈夫谋反,从来没想过传递消息给叔父,还正大光明的跟萧元启说要告诉大哥,这荀家的女人果然脑残无边
荀皇后:从来就没有搞明白过,为什么荀皇后这么恨长林王府,萧平旌拿个零食给元时吃她都要惊跳反射,难道怕平旌毒害了太子?要论篡位,长林王府不是血亲,还不如提防萧元启和二皇子更恰当些,

最后吐槽总结:
如果说榜1写的是无论现实多么令人心寒,总有人不忘初心坚持前行,那么榜2给人的感觉就是恰恰相反。
萧元启的黑化,是因为家破人亡,可是莱阳王因贪腐治罪,莱阳太夫人因巫蛊获罪,是罪有应得,萧元启的不忿,不值得同情;
狄明的黑化,是因为妻子儿女在疫病中死亡,从此对皇后怀恨在心,却苦于不能治皇后的罪,干脆就谋反杀掉皇后,典型的以暴制暴,以恶制恶;
荀飞盏对长林王府的遭遇心寒,抛下元时年幼,挂职闯荡江湖,请问荀大人你可对得起先帝和元时对你的信任和宽容?

榜2的政治生态构建的太简单,导致谋反如儿戏;各类人物太容易因委屈而丧失信念。对比我们在榜1中看到的:
沈追和蔡荃在私炮坊一案后感叹朝局,蔡荃大放悲声,“朝局如此,真是让人心灰意冷啊!”沈追劝说:“越是如此,越不能心灰意冷,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有些事情,虽然我们无能为力,但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总比尸位素餐要强”。看看他们面对冰冷现实,不是心灰意冷,而是努力奋进。

剧中萧庭生自己也说过,先帝当年,所受到的冷眼,所遇到的困境,不知几多,但他从未沉迷抱怨,从未失去本心。萧庭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只可惜这样的中流砥柱,早早下线领了便当,只留下一帮动不动就“心寒”的小字辈,徒叹奈何!

本剧精彩在先,仓促在后,颇有虎头蛇尾之嫌。纵然十分喜欢,也只能四星改三星了。

最后用苏哥哥一句话,送给林奚小姐姐:你行医救人凭什么就看不上朝堂斗争?

 2 ) 两声哥哥喊哭观众,刘钧孙淳即兴发挥,7个字台词贡献王炸级演技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两位实力派演员——刘钧和孙淳,在皇帝临终托孤的一场戏里,贡献了王炸级别的演技。

刘钧老师饰演的梁帝萧歆临终前那两声“哥哥”,喊得无数人泪目;而孙淳老师饰演的长林王萧庭生回的那一句“哎,臣在”,又让人唏嘘不已。

1月11日晚,在刘钧老师的直播里,有网友提到了这一场戏,说那两声哥哥让人特别感动。

刘钧老师认真地回复了这位网友,这两声“哥哥”,其实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即兴发挥”。

“原剧本里没有这句台词,也没有说我死在长林王的怀里,好像是没有的,只是说我临终托孤……我就躺那儿,不起来是没法儿说的,但是又没有力气,我就让我的哥哥来扶我,是最合理的……后来躺在他怀里的时候,我是给加了那么一句,哥哥,喊了两声哥哥。”

加这两句哥哥,是刘钧老师融合了剧情、人物后,对生命的一些理解的表达。

“其实,加这两声哥哥,是我想了很久,决定把它加上去的……这里边有我很多很多的一些对这个人物,对生命的一些理解,都在这两声哥哥里边儿,我觉得,我希望表达一些东西出来。现场的时候我还问了导演,我说我,叫声哥哥可以吗?因为按理说,是不合情理的,因为这种人物在过去的时候……应该是叫兄长或者是叫皇兄。”

而让这两声“哥哥”升华了的,是饰演长林王的孙淳老师,一句“哎,臣在”,让刘钧老师赞不绝口。

“所以后来我就躺在我哥哥的怀里,我最后的一句话就是喊了两声哥哥。我记得当时喊完后淳哥跟我说,他说他没有想到,我会喊他哥哥,喊得他特别难受。昨天我又看了一下这段儿,我看到淳哥当时他没有接我这个‘哥哥’,他没有说‘哥哥在’,他说了个‘臣在’,我觉得他回得特别好……这才是长林王,我觉得特别棒!”

“哥哥,哥哥。”

“哎,臣在。”

寥寥7个字,凝缩了兄弟之情,君臣之别,把梁帝与长林王一生的情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这才是好演员!

 3 ) 周年论文:“榜学”漫谈

给二榜子的生日贺礼,既然提前写完了,就提前发出来吧。

不是亲儿子,比亲儿子还心疼。榜子兄弟,为了你俩,老夫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啊~

讨论区链接: //movie.douban.com/subject/26665065/discussion/615903800/

——————

从《琅琊榜》到《风起长林》,是一段上升的弧线,一段下降的弧线,最终合成一个圆。说得玄乎一点,第一部悲中有喜,第二部喜中有悲,正像是阴阳图形,一半负阴抱阳,另一半负阳抱阴,追逐往复,圆融无碍。这种对称,如两面明镜相对,所映所照,自然深远。两部放到一起,作者所要传达的东西,也能看得更明白。

我总是认为,说《琅琊榜》写的是中国传统理想中的君臣父子,礼乐教化,即使不是误读,也是未能穷尽其深意。背景既设在古代,自然要采用古典的语汇,但作者显然按照现代的标准,进行了一番涵泳淘汰。所有正面人物,都不信天命,不重血缘,只此两条,便已大大偏离传统宗法社会的根本观念。作为正面价值的忠孝礼义,也都进行了一番改造,与儒家历来所讲的,似是而实非,貌合而神离。我也早就说过,这绝不是《琅琊榜》系列的缺点,而是它最大的优点。

梅长苏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忠臣”,《琅琊榜》的故事,也不是演义中的昭雪沉冤。这里有“奸臣”,但却没有“欺蒙圣听”的套路,最大的恶,正来自皇帝本人。借着郡主、言侯、景睿等人之口,作者毫不客气地指摘皇帝,他们对那个掌握最高权力的人,都没有丝毫幻想和认同。在危急关头,他们甚至是想要“反给他看”的。但有意思的是,在最后的胜利到来之前,梅长苏却两次救了皇帝的性命。第一次,他阻止言侯在祭坛埋炸药,认为这种做法只是“杀了一个人”;第二次,九安山上的勤王护驾,更是赌上了自己的安危成败。在这里,似乎连他最看重的“复仇”,也让位于另一个目标。

有了这条线索,再来看《风起长林》,便也能明白,庭生父子,也不是“忠臣”。在第二部里,先有“抗旨”,再有“勤王”,顺序反了过来,又是一种镜像。庭生在金殿之上,公然说废立亦无不可,与梅长苏当年的“忤逆”相比,还真不好说是不是青出于蓝;只不过他的长辈身份,令这个情节少了一点冲击力。而最后令平旌下定勤王决心的,不是武靖帝嫡传的名分,甚至也不是他和元时的兄弟情谊,而是元启的叛国通敌,与当年的“不能让誉王得逞”,可谓如出一辙。第一部里的梅长苏和靖王,第二部里的庭生父子,按照“主辱臣死”的标准,是为不忠;按照“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标准,是为不孝。但他们当然也都有所坚守,只不过忠诚的对象,不是一姓一人,也不是皇权。海宴通过她的正面主角,非常清晰地传达了出一种理念,在权力与正统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合法性。忠于这种价值的人,可以做“逆子”,也可以做“忠臣”,可以挑战既有的秩序,也可以维护既有的秩序。而不论所为何事,他们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重义轻利,舍生忘死。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统摄《琅琊榜》的核心理念,我觉得是“义”。作者花了大力气来写的,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另一方面,则是让善恶是非恢复其本相的“正义”。《琅琊榜》的动人处,正在于“情义”和“正义”在主要人物身上的重合。梅郎从地狱归来,是为父亲、兄长和同袍洗刷污名,也是为了争取一个真正能够“保境安民”的清明朝局。靖王的坚持与忍耐,既出于他对故人的赤诚,也出于他的道德操守。站在他们对面的梁帝、誉王、谢玉、夏江,则是“凉薄”、“多疑”、为攫取权势不择手段,也忍于辜负那些亲近、信任他们的人。于是“大义凛然”者,也最有人情味,不曾卖友背盟者,也能最能造福天下。残忍的人一定撒谎,看重情义的人,也看重真相,在相信故人与秉公无私之间,没有任何冲突。这种向外界提出要求、有所争取的“义”,倘若是那些居于优势地位的人提出的口号,不免有些冠冕堂皇,但《琅琊榜》的好处,就在于它写的是逆风的抗争,是对一种压迫性的既成事实的冲撞。理想主义的年轻一代被父辈出卖、辜负,他们中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归来,取回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重新建造当年被打断的一切。故事停止在最有希望的那一刻,也保留住了那种“仰攻”的姿态。

而《风起长林》的那个字,我则觉得是“仁”。此“仁”同样也也有“爱人”和“克己”的两重含义。大而言之,这是要求其践行者关心他人的命运,必要时甚至为之牺牲;小而言之,便是所谓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推己及人,反求诸己。孔子说“仁”,大多是讲给上位者听的,希望那些有条件有能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者,反过来同情他人,约束自己,行忠恕之道,戒慎戒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强者的美德。但同时,“仁”大概也是儒家学说里宗法色彩最少的核心观念,在平等的人之间,也可以作为一种伦理根基。长林父子舍弃生命,承担罪责,都是为了“保境安民”,替“金殿之上看不到”的人们而争取。而当他们富贵煊赫,也占据着“护卫国境”的道德高点时,平章却能想到,“无论内心如何坦荡,也不能要求别人天然就明白你,相信你”。这种高贵的克制,在通俗文化中真可谓惊鸿一瞥,甚至能超越虚实古今,令观众霍然心惊。萧平旌的成长,也是他从向往“江湖悠远,逍遥自在”,到明白自己的幸运“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过程。与《琅琊榜》一样,反面人物都是鲜明的镜像,无论是濮阳缨、荀太后还是萧元启,都没有什么“爱人”之心,也鲜少能做到“责己”。到了最后,已是家破人亡的萧平旌,面对昔日好友背叛的可能,一方面不肯贸然怀疑,一方面犹不忘反省“这件事,是我没有做好”。所谓“仁人”,自当如此。

而《风起长林》之“仁”,也是《琅琊榜》之“义”的结果。在相当于交代后事的一席对话中,梅长苏对萧景琰提出了“克制权力欲望”的告诫;庭生“守住了对先生的承诺”,并且把这样的信念传给了他的儿子。正在此处,我们再次看到了梅长苏的智慧。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靖王提出要收养庭生,他不置可否,甚至隐隐有反对之意。当年的林殊,未必能见及此,但从地狱回来的梅长苏,却不得不想得更多。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教给庭生的是什么?他一定料到了庭生在景琰的时代,会享受何等的信任,长林王要面临的诱惑与考验,与靖王当初所经历的大不相同。他是否也预见到了,“历两代明君,从未受猜忌”的极大恩信,必然会导致它自身的瓦解?而梅长苏希望庭生“平安度过一生”的愿望,终于也回响在庭生给平旌的临终遗言里。

讲“义”的故事昂扬坚忍,讲“仁”的故事沉郁高洁。《琅琊榜》奇崛快意,而到了《风起长林》,笔触和镜头都变得朴实沉稳。第一部里对昏庸无能之辈、趋炎附势之徒,其形象塑造经常是漫画式的,而这样的形象,在第二部里近乎绝迹,纯粹的轻松桥段,也大为减少。没有“算无遗策”,从一开始,观众隐隐觉得将要发生的事,无人可以逆转。在悲凉的底色之上去描绘至坚至纯的理想人物,写盛极而衰,盈不可久,其结果恐怕不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但也正因为如此,两部《琅琊》,单独拆开来看都是“传奇”,合在一起,一切仿佛回到原点,却有了真正的历史感。

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如同宗教,人们喜爱历史,其实也畏惧历史。中国传统的理想社会,所谓“三代之治”,是被安放在历史中的,但它也被历史所摧毁。所有的“治世”,也都有结束的一天。因而中国也有自己的“历史的恐怖”(the terror of history),也试图用文化来加以“克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三国演义》以下,对所谓权谋的热衷,正是用人力智巧驯服无常的尝试,是对历史的拒绝。而另一种“克服历史”的方式,则是接受“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从盛衰循环中拯救出某种比好运、幸福乃至清明政治还更坚固的东西。

《琅琊榜》最令人动容处,其实也是它最令人担忧处。梅长苏对蒙大统领和郡主解释为何靖王会是理想君主的那一番话似乎暗示着,“清明朝局”的实现,要靠当权者的德行,而一旦能令有德者上位,便能荡涤污浊,焕然改观。某种程度上说,《风起长林》对《琅琊榜》中隐含的“圣王”观念,有所修正。梅长苏厌弃一切朝堂制衡之术,甚至不愿靖王与之有半点关联;萧平章却煞费苦心地维系着权力的平衡,一生不曾在这方面用过心思的庭生,也会说一句“制衡没有错”。“人心深沉,有时信不过自己,有时信不过他人”,所有人都情操高尚、慧眼清明、相互信任,是一种脆弱的状态,难以强求,也难以持久。《琅琊榜》中有鲜明的恶,《风起长林》中却有无法抗拒的悲剧。如果只有《琅琊榜》,那么这个愿望都得以实现,秩序都得以恢复的故事,便正是对历史的拒绝;加上《风起长林》,才有了对历史的接受,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超越。

从情节上说,《琅琊榜》更让人“放心”,梅长苏十年蛰伏,准备周全,就算偶尔措手不及,最后也有惊无险。在这个故事中,正面人物牢牢掌控着局势的走向。观众或许会担心梅郎能否享受自己的胜利,却从不会怀疑他会成功。金殿之上异口同声的“臣附议”或许是《琅琊榜》最让人感到满足的时刻,但就在这个高潮之后,萧选抛出一个阴郁的预言:权力会令情义变质,也能令德性衰败,无人可以例外,“那个天下,他也给不了”。对此,梅长苏的反应是拂袖而去,不屑一顾。但梅长苏对靖王的信任,毕竟未曾受到世事的检验,我们仍担心他的希望落空。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能忘记时间终将摧毁一切“黄金时代”,那作为“理想政治”前提的风骨与情义,是否也随之烟消云散?

《风起长林》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风从来没有停过”,这一次,风换了方向。从意蕴上说,《风起长林》更令人欣慰,因为它释放了前作结尾处留下的令人窒息的张力,交出了一份答卷。这是讲“主明臣贤”、“恩信不疑”的时代如何画上句号的故事。长林府走了一段下坡路,直走到人去楼空。但时穷节乃见,疾风知劲草,庭生父子三人越是走着下坡路,身姿却越见挺拔。管见所及,近来还真很少有通俗作品,以绝大篇幅去描绘英雄失意,却又令无可避免的衰落来得如此坦荡。“历史”显示出了它毁灭性的力量,但也并不能席卷一切。

当然,这样的“历史”,仍然比真正的历史要理想化很多。南齐的宗室权臣始安王萧遥光,发动叛乱想要废掉末代皇帝东昏侯萧宝卷,事败身死。《南史》中遥光传记的最后,却有这样的一段:

遙光幼時甚貞正,明帝傾意待之。東昏為兒童時,明帝使與遙光共齋居止,呼遙光為安兄,恩情甚至。及遙光誅後,東昏登舊宮土山望東府,愴然呼曰:「安兄!」乃嗚咽,左右不忍視。

《南齐书》还记载,东昏侯“诏敛葬遥光尸,原其诸子”。这位先帝“倾意待之”的“贞正”少年,与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之间,实在也有一场到最后都未泯灭的兄弟情谊。即使如此,“不自安”、“虑见杀”,便足以成为兵戎相见的理由。真实世界中皇权的逻辑,就是如此简单而残忍。

未有《风起长林》时,大概有很多人觉得,萧庭生和萧歆之间,就会像真实历史中的萧遥光和萧宝卷。现在我们知道,并不是这样。距《琅琊榜》最初连载,已有十多年,很多事情上,作者想得更深。在《风起长林》中,人力有时而穷。“世上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最完美的萧平章在长林府最需要他的时刻死去,而正是他的完美,令他舍生取义,殒身不恤。但让《琅琊榜》成为《琅琊榜》的那个坚硬而光明的内核,并没有改变。作者和读者都珍爱的那些东西,就像黑夜中的焰火,熊熊燃烧,灿烂夺目,所有的善因都没有落空,所有的坚持也都没有白费。《风起长林》沉郁悲壮,它的结局却异常温柔。虽然是“良弓藏”,但毕竟没有“走狗烹”。对于萧庭生而言,长林的威权荣耀,“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回首一生,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对于萧平旌而言,尽过责任之后,又得到了向往的自由,不负家国,也不屈其意,算得上真正的两全。细究起来,安排长林后人从容退场,是坦荡承认了并没有什么万世太平,但却也是固执认定风骨情义的力量,能战胜猜忌、恶意、世事无常。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过后又不恋栈权位,是平旌自幼庭训使然,追根溯源,则是“先生”当年的遗教;面对立下不赏之功的兄长,元时能说出“先帝能做到,朕也能做到”,也说明从武靖帝到萧歆的手足赤诚,还是在后人心中扎下了根。有《琅琊榜》的开端,才有《风起长林》的结局,而这个从容退场的结局,也正是对开端最完美的交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梅长苏是两部故事中最长寿的人。即使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他也仍然活着。

在海宴的世界里,有情有义的人会面对厄运和痛苦,却不会面对道德困境,他们可能牺牲生命,却从不会被迫否定自己曾相信的一切。“赤诚与信义”能要人命,但也可以救命,它比任何“算计”都要“管用”。这样的世界观当然简单天真,但却也令人安心,如绿妖在给《琅琊榜》的影评中所写,“因其简单,所以坚固,让人有安全感”,“仿如重逢一个多年不见的亲人”。入戏的观众,就算从理智上看清了它的局限,从感情上也还是忍不住要心向往之。至少我自己,非常感谢海宴和剧组的所有人,一起创造出了这样的平行世界,让孤独的人、失望的人、不能相信而又想要相信的人,终于能有所归止。

乱曰:

不忠不孝,大勇大智。

因其义尽,所以仁至。

疾风劲草,知人鉴世。

写尽盈亏,方成全璧。

——————————

《琅琊榜》首播时,我三次元的生活正兵荒马乱,为了怕自己掉坑,特意忍住没有看,还撸了半本古书来“解馋”。等到《风起长林》出世,忘记防备,结果一头跌进坑里,一年了都爬不出来。我之于榜子兄弟,也真可谓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4 ) 《琅琊榜2》大结局了,它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之前拍《海上牧云记》时,导演曹盾曾经说过:

九州,就是真实存在的。我心里它从来都是在的,就要把它当成真实的历史来拍!

这段话说得非常对,套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上更是尤为适用。

正午阳光拍剧的质量真的只能用仨个词形容:

可敬、可畏、可叹。

哪怕《琅琊榜》第一部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不世出的经典,但是第二部并不逊色,在立意与人设上甚至能进一步拔高升华,这就很不容易了。

我们跟随着萧平旌(刘昊然 饰演)亲历了瘟疫别离,父兄之殇,主少国疑,北境大捷,心灰意冷,眼睁睁看着金陵城中又一个飞扬的少年看透世事苍凉。

功夫在诗外,《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在史诗的茧子底下,仍旧能蜕变出一个青春成长的故事,这是在任何一个史诗中都会被描述却又忽略的片段,英雄的原点与成长。

结局曲终人不散

而就在今天,这个故事终于走到了结尾,萧平旌也中终于可以携着爱侣林奚(张慧雯 饰演)遁入江湖烟云。

在结局中,曾经错放濮阳缨,错失揭发萧元启(吴昊宸 饰演)先机,叔父被杀又不在身边,被网友戏称为“错过之神”的荀飞盏(张博 饰演)终于没有错过最重要的逆转机会,与萧平旌二人救出萧元时,自己拼死抵抗拖延时间。

结果帅不过三秒,被萧元启苦练多年的金乌水月一刀刺中。

但也正是这次一刀的招式,让之前被萧元启蒙在鼓里的羽林军大将狄明(陈牧扬 饰演)领悟了真相,无比懊悔自己做了叛贼,放走了荀飞盏。

最终叛军仓皇溃败,萧平旌带着皇上萧元时攻入内殿,终于鸡冻人心的最终决战开始,平旌vs元启

恰似一枚铜钱的正反两面,两个人都有过最纯良真挚的少年时代,晒着太阳,酒肆畅饮,肝胆相照。

只不过一个任凭苦难倾盆而注,心境却愈发澄澈,奔赴他宿命的征程;

另一个心里的坎没能迈过,仇恨接踵而至,被人利用,步入极恶的渊薮。

萧平旌对萧元启说,他一败涂地的根本是心无家国。

最终,萧元启战败被刺死,这一刻你是否能想起,眼前的罪人与剧情最初那个为沉船案人命官司仗义执言的小侯爷是同一个人。

虽然陛下再三挽留,但萧平旌还是决定离开朝堂。离开金陵城,萧平旌看见林奚站在半坡凉亭之上等他,萧平旌欢喜地将她抱起,两人纵马前行。

结局异常圆满,却为这个篇章划下了浓墨重彩,无比上扬的一笔,纵观整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压抑的情节太多,失去父兄,好友叛国,经过这些事以后携子泛舟归隐江湖。

这可能不是最完美的结局,但一定是最温柔的结局。

人物的殊途与同归

两部《琅琊榜》叠加在一起,能够说的,有太多。

上一代的豪杰们黯淡了刀光剑影,新一辈后生正经历着腥风血雨。故事以萧庭生的长林府开场,给足了故事以纵深性,那些有关《琅琊榜》第一部的回忆杀,也可以赚足观众的泪水,这招的确太狠了。

梅长苏(胡歌 饰演)的不记名弟子之一,萧平章的生父路原同样因为野心膨胀而走向覆亡,然而萧平章逐渐长成了国之栋梁。

谈到出使邻国化解干戈的前辈,出现在荧幕上的是言候爷的国士风采。

一代名将萧庭生殁了,老阁主蔺晨感伤:

这一代一代的人啊 竟连他也去了。

恩,当年在飞流庇护之下的那个小男孩,萧氏庭生,长大了,也终于回家了

而他的儿子萧平旌,恍然间已经有了萧庭生恩师梅长苏的风采。

这些彩蛋的存在意义却又不止是彩蛋,它们不仅推动了第二部的剧情发展,同时又反过来丰满了第一部第二部的人物形象,实在是太好了。

这个系列的人物如果用文学角度来分析,存在不少“互文”,各自印证,却又互相补充,宛若清明上河图般全面展现世间万象。

譬如拿反派举例,第一部的夏江、谢玉是权力欲望的困兽,他们在世时声势浩大,死后便如尘埃一般令人唾弃遗忘。

也有秦般若(王鸥 饰演)这样为家国献身的殉道者,棋子落完,招数用尽,便自顾自毁灭,走向火海。

第二部的濮阳缨(郭京飞 饰演)则是另一个极端,如同蝙蝠侠中的小丑,在国破家亡的悲哀之下,以复仇为名,人性为饵,对世界进行试验性地毁灭。

介于他们中间的则是萧元启这样的反派,出生便是荆棘丛生,孤独地成长,从纯良少年慢慢学会利用人性,玩弄权术。

还有荀白水这样处在灰色地带的人物。

实在是不能更丰富。

在人生选择的探讨上,主线是萧平旌与萧元启各自不同的命运,草蛇灰线也用了许多其他的人物来印证。

剧情中后期才姗姗来迟的岳银川(金泽灏 饰演)将军足智多谋,面对萧元启控制的京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赌上身家也要勤王救主。

而他的反面则是同样具有军事才干的狄明(陈牧扬 饰演),可惜明珠暗投,被仇恨驱使,加入了谋逆的阵营。

最后两人的结局也是天差地别。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不了他的命运乾纲,真正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很多网友也指出……当狄明与萧元启坐在一起谋逆时,感觉怪怪的……

这尼玛俩人不是《欢乐颂》里小蚯蚓的两任前男友嘛!连襟做得挺开心呀我去!

咳咳,扯回正题。

这种互文与延续,同样体现在女主角身上。

霓凰(刘涛 饰演)与林奚(张慧雯 饰演)。

相比于许多标榜女权的电视剧,男主一离开女主便哭爹喊娘,两部《琅琊榜》的女主角才是真平权啊。

霓凰这个角色的魅力无需多言,对苏哥哥的倾慕与关心一点不少,然而人格独立,从来不依附外人存在。

林奚也同样如此,独立在她这里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内心声音的召唤。

面对外界的误解与内心的不舍,她选择以苍生为念,尝遍百草,这点上与萧平旌殊途同归。

剧中的其他感情线有的浓烈有的清淡,气质各自不同,宫羽的暗恋、蒙浅雪的同心、荀安如的错爱,爱情的劣迹与伟大在两部剧中交汇地淋漓尽致。

与第一部相比,第二部的底色基调更为沉重,看梅长苏时我们是上帝视角,知道这个哈姆雷特般的复仇故事终会成功,每一步都在江左盟的计划内;而《风起长林》则显得跌宕起伏,没有开挂的人生,只有接连的告别,

梁帝萧歆临终前唤那两声“哥哥”:

长林王在朝堂上支撑不住倒在平旌怀里:

就连穆王爷,当年的穆青去世了那个还有长姐维护的穆小王爷死活想要证明自己羽翼已成能独当一面,如今也没人会在王爷前加个“小”字了。

这些都让人物鲜活丰满,观众难以割舍,增添了剧的底色悲凉。

甚至第二部里每个人都带着宿命与面具而活,找不到第一部里如飞流、豫津、纪王这样通透却没有心结的人。

哦,蔺晨还活着,只是也白发苍苍了。

在这样的底色下,第二部的双男主自然也要奔赴自己的宿命征程,早慧的萧平章身上更多流淌着梅长苏的处世智慧与波澜不惊。

如果萧平章活在现代,肯定是各大自媒体的最佳报道题材,标题我都想好了。

论料事如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他,是最接近梅长苏的男人。 看完这十句话,你能学会萧平章的驭妻智慧。

而早期的平旌却更多有着飞流般的飞扬跳脱,后来的他决胜千里,也有了“那个人”的风采。

只是梅长苏亲征,身边尚且有飞流宫羽蔺晨豫津景睿相随,萧平旌最后的身影反倒有些孤单了。

那位少年曾经想成为一只林间鸟,然而命运却拐了个弯,让他成了北境最后的栋梁。

当他鼓足勇气去面对世间险恶,承担肃清魑魅魍魉的责任时,却像一颗弃子般静静从棋盘上被抹除,甚至没留下一点踪迹。

再后来他重返王城,只是这次他驱雷掣电倒提长缨,只为了去杀自己曾经无话不谈的好友。

因缘造化皆是玄机无从点破,回首前尘无问西东。

事了之后他拂袖归去,大雪潇潇落下,一如很多年前那个心无牵挂,身赴战场了却残生的年轻人。

系列的格局与情怀

对比两部《琅琊榜》,精神内核没有变,大到中华五千年上下的历史的不断重复,小到古希腊戏剧的经典母题:人究竟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厄运?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片尾曲叫《清平愿》,有两个版本,分别是黄绮珊以及“中国好声音”多亮,我更私心青睐后者苍凉辽阔的嗓音,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更为接轨。

其中有一句歌词:

良弓藏, 亦无伤, 叹天道何时不幽茫。

这几句可以很好的道出《琅琊榜》系列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也就是权力如何制衡才能使之不泛滥?人心人情法理大局这些该如何兼顾?

第一部的赤焰军一片赤诚,而因为梁帝猜忌毁于一旦。

但难道梁帝与赤焰主帅林燮亲如一人,就能够规避这场劫祸了么?

第二部给出了答案:只要朝堂之上还有利益集团,就一定会对其发难。

长林王府忠君为国,肝胆相照,可谓赤焰军的翻版。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大统领荀飞盏用了四个字悲愤地诘问首辅:

长林之罪,罪在将来?

首辅用一句话就反驳了回去,未雨绸缪总好过追悔莫及。

毕竟,兵权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将与兵的密切关系。好似文官有恩科,武将与士兵同袍上阵,枪杆兄弟,在小人眼里,很难没点蝇营狗苟,在天子眼中更是大患。

所以《水浒》中的梁山好汉被招安后的结局只能是被朝廷用去借力打力,最终一个个魂归蓼儿洼。

对权力的控制提防甚至迫害,对个人而言,是噩梦;是天下而言,是大势。

然而你能说荀白水梁帝的担忧是错的么?

不好意思,《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最后几集似乎印证了这些人最坏的猜想是对的,长林几代人积攒起的军功与声名确实可以迅速集起大军。

然而讽刺的是,这支用长林之名召集的大军却是用来勤王的,正因为对于长林府兵权的压制,导致奸佞得利,一个王朝差点危在旦夕。

这一切的答案,确实无解。

所以第一部中的高公公,与第二部里的老阁主,都只能感叹:

风,从来都不曾停歇。

海宴孔笙李雪这拨人在细节方面更是逆天,片头曲中多次出现“蝉”的镜头,细细寻思你就能知道为什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长林王府的境遇就如同秋蝉,清华自知,却最终罹难,个中甘苦说不出也说不得,说出来就成了牢骚。

两部《琅琊榜》的主人公都曾经蝉落秋风,而最终破茧成蝶。

然而仅仅是这样的话,《大明王朝1566》等剧早已写过相似的题材,《琅琊榜》还不足以被称为经典。

总觉得,《琅琊榜》还在向观众传递一些东西,更大的东西。

权谋和智谋之上,《琅琊榜》系列的格局相当宏大,无论是第一部的私炮坊爆炸,还是第二部的瘟疫盛行,都花了大量镜头展示百姓的疾苦。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以在安内之后,寿数将尽的梅长苏选择上战场攘外贼:

甘州一役,阵前战士们悲烈阵亡,补给断了十余日,萧平章却勒令不许后退,因为身后便是祖国沃土,万千子民。

萧平旌上了琅琊山后不问世事,在大婚之际萧元启作乱,他不顾誓言毅然下山勤王。

在个体精神备受推崇的今天,集体主义似乎经常被人弃之敝履,变得越发老土与不值钱。而在曾经的曾经,的确有这样一批人,把家国百姓放在个人之前,为了正道公理死不旋踵,这是氤氲在中华民族性格里的精神魂魄。

鞠躬尽瘁的诸葛武侯、遗恨风波的岳武穆、哀叹零丁的文丞相……他们没能善终,但他们从不曾后悔。

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士”的精神呐,这是海宴孔笙李雪一众主创藏在剧情背后的东西。

这个时候,你再来看看这个镜头,你是否能知道,萧氏父子三人在祭拜什么,仅仅是苏哥哥,赤焰军那么简单么?

世间英灵无数,我们记着梅长苏,梅长苏念着天下苍生,后世忠良走着前人的路,再被悠悠之口千载传颂,这大概就是风骨的传承吧

生死大义,有时真的很简单。

岳银川在金陵被萧元启控制,已成死局的情况下选择用生命勤王,正如当年梅长苏劝说言侯辅佐靖王时,两人都知道这是毫无胜算的赌博,然而……

因为“士”,只做对的事,这是《琅琊榜》真正想说的。

看到这,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一部架空历史剧能被人称道到这样的高度。

要我说,《琅琊榜》系列真正的主角从来都不是萧平旌或者梅长苏,而是两部沉甸甸的剧集中每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桥段,是所有已经故去的王侯将相侠客豪杰,是士大夫精神的传承发扬;

是琅琊山的一草一木,是午后被剥开的橘子皮;

是故人托付的长弓宝甲,是十里相送儿女情长的凉亭;

是俗世的魂梦归处,是心中的千军万。

 5 ) 梅长苏当年救的3个孩子,终于知道他们后来的结局了!

当年梅长苏化名“苏哲”时,从掖幽庭救出三个孩子。如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里,他们长大后的结局终于一一揭晓。

萧庭生,祈王遗孤,梅长苏当年只希望他从掖幽庭出来能安稳度过一生,“这世上有很多事情,不知道的时候很知足,可一旦知道了,反而会平添杂念和烦恼。” 所以靖王说要收庭生为义子时,梅长苏略有所思,似乎并不赞同却没有言明。或许他曾有那么一刻,担心将来庭生知道自己身份会迷失本心,但最终,他选择了相信。

欣慰的是,承祁王血脉,由靖王抚养长大,受梅长苏教诲的萧庭生,最终并没有黑化,反而承袭了先辈风骨,忠肝义胆,赤子之心,成为声名赫赫的长林军统帅。 他始终不忘梅长苏的教诲,“先生临终时曾告诫我,无论将来如何权高位重,千万不可迷失。”

另外两个孩子呢?当年他们被救,一方面是修习剑阵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庭生的身份被人怀疑。 如今,从萧庭生的回忆中可知,后来他俩也加入了长林军,还与萧庭生结拜了兄弟。 大哥路原,和萧庭生一起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却因一时贪欲和二皇子莱阳王(萧元启的父亲)勾结贪腐,好在最后关头他守住了良知和底线,关键时刻他救下莱阳王要灭口的人证,写下自首供书派人交给萧庭生后,携夫人自尽身亡。 路原年仅5岁的儿子,便由萧庭生带回府中抚养,取名萧平章,悉心教导,视如己出。

三弟林深,浴血沙场,因箭伤过重身亡,临终前将女儿林奚许配给了萧庭生之子萧平旌。但他的夫人并不希望女儿嫁给从军之人,过日日惊惶的生活,便带着女儿躲了起来,逃避这门亲事。 所幸最后林奚和萧平旌还是相遇相知,虽然过程坎坷,终是有个美好结局,这是后话了。 萧平章和萧平旌,是忠君卫国的热血长林军,而林奚,是妙手仁心的济世医女。当年梅长苏救下的三个孩子,虽然结局令人唏嘘,但他们的三个儿女,终究是承袭了先辈风骨。 “论豪气何曾怨悲凉,清平世间享,愿天下从此烽烟忘。”

 6 ) 致敬琅琊榜里的女人们

感谢海晏,让我看到了影视剧里难得一见的女人们:个个高洁坚贞,清丽淡雅,就像是人们常说的梅兰竹菊一般,不做媚世之态,不做男人附庸,有独立的人格,有超凡的见识,有感情又不为感情所困,心中有家更有国,有爱更有义。所以,这些女人就是那种倘若一生中有幸与她相遇,必会念念不忘。与常见的贤妻良母,小鸟依人,柔若无骨的女人比起来,琅琊榜里的女人们是独特而魅力十足的。

第一部里印象最深的是霓凰和静妃。

霓凰并非戏份很重的女主,消失起来也是好几集不见人影儿,年纪轻轻要率领千军万马,女帅能压得住阵脚,能得军中威望,付出要超过男人更多。她与梅长苏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纵然长亭相认那一幕释放了多年的痛苦,此后依然没有因爱情而纠缠在男主身边,或者动不动就以爱情为由给男主无形的压力,她是把感情放在心里,有力的支持着梅长苏的那个人,纵然最后无法厮守,出征时候告别知道是永别,却没有哭哭啼啼,扔下其他追随而去,而是坚韧的说出:兄长此诺,来生一定要记得。

静妃,出身医女,也是走遍了山山水水,见过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之人。第一部里论智商和情商,梅长苏之后也就是她了。这么聪明的女人,多年来在后宫不争宠,淡泊度日,不趋炎势。用第二部老王爷的思维来解释,真也是:志不在此,非不能也。很多分析都说她心理很深的地方,其实暗恋着林殊的父亲林燮,搭救之恩因此生情,林燮化名梅石楠,因此她一生钟爱石楠。而无论如何,她没有把这种有缘无份的情感发展成三角恋,甚至没有丝毫怨念,她一生没有得到自己的爱情,却依然心性疏阔,泰然自处,教育出了一代明君。

相比第一部里都没有真正得到爱情的霓凰和静妃,第二部里对林奚和蒙浅雪境遇好一些,至少一个最终得到了理想的爱情,一个曾经拥有最好的爱情。

先说蒙浅雪,风起长林里很多泪点都是看到她哭,我就哭了。想到之前她也是个擅长武事能上战场的将门烈女,后面她的几场哭戏才更令人心疼。比起霓凰出场都是又帅又酷的形象,第二部里对女武士的刻画显然更丰富更生活化了。小雪武功极好,性格大大咧咧,脑子和蒙大大一样缺根弦儿,有时候萌的很,说不会打理内务,但也做的一手好菜,为人通情达理,照顾着一家人。关于她和平章最后的一拜,已经无需赘言,这是我见过影视剧里对夫妻最好的一种诠释:你做了选择,我能理解,你赴汤蹈火,我必相随。倘若编剧套路一些写成平章出征小雪在家等来噩耗,或者小雪要随同平章怕危险不当她去,震撼都会逊色。正因为他们二人相知,平章才会知道,他已经做了对不起小雪的选择,他不能再在生命最后给她留遗憾,只有没遗憾,她才能更好的度过以后的日子。

林奚,官方利用小雪做过吐槽:你看林姑娘眉毛都不会动一下,年纪轻轻怎么有如此修炼。编剧人设一开始就把她定位成面无表情,冷静冷淡,又专业感十足的职业女性。为医者见惯生死,游走红尘见多识广,从小父母双亡孤傲敏感,都在早期的林奚身上表露无遗。纵然被说面瘫,但慢慢随着剧情发展,和她对于长林府一家人的感情递进,她脸上不但有了表情,而且会哭,会笑会发点小脾气,这个人就越发立得住了。她的爱情从拒绝到了解到牵挂,她并不冷漠也不心狠,平旌的爱情商缺根弦,但林奚没有,只是她有着女孩子的独立和矜持,有事业有理想,感情含蓄不矫情。自己生病一度病危,她会轻声对平旌说其实我想过你的样子;平旌中毒,一直冷静的她会哭着说要牺牲自己;平旌去军中,她行走江湖有意还是无意,终究去了北境;平旌有麻烦,她没有六神无主而是赶紧去琅琊山求老阁主帮忙,又请小雪下山;平旌守孝三年,她尝遍百草写药典,却在知道东境消息之后怕平旌着急赶紧上琅琊山探望;平旌表白,她带着那种二傻子你也有今天的笑容掏出银锁,她从不曾戴却从不曾离身;平旌要去勤王,她说我的心一直在等你,你也总能找到我,而你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我也要去做,彼此有牵挂但不是羁绊。风筝可以飞很高很远,但线依然在一处,彼此信任彼此支持,是理想的爱情,或者超越爱情。

这两个多月,刷过三次琅琊榜1,刷过三次已更新的琅琊榜2,两部在我心里不分仲伯,都是一家兄弟,各有千秋。作为女人,更因为琅琊榜里的女人们,无比动容。

以上。

 7 ) 两部《琅琊榜》,看的到底是什么?

比起当代新儒家通过重建家庭中的不平等来恢复社会秩序的滔天脑洞,《琅琊榜》这个通俗作品,误打误撞,倒更有“开新”的理论勇气了。

《风起长林》作为《琅琊榜》的续集,故事大不相同,但滋味似曾相识,甚至犹有过之。至此可以说,这套设定和世界观在观众心里立住了。再换一群人物,另讲一个故事,譬如炖菜换了主料,但决定滋味的,其实是高汤(鸡汤?)。 于是也大概到了能够品评这锅汤底的时候,换句话说,现在可以问,看这个系列,到底看的是什么?

制作水准和演员表现自然是最直接的答案,但这些都是形而下的“器”,这个系列能站稳,还是有“道”在其中。无心或有意,它企图从中国古典传统中找出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与道德感召,拔高一点,甚至可谓是“再造文明的尝试”。这般企图在网络小说中已酝酿许久,至此蔚然成风气,也是十年树木,终于桃李成林。

一方面,《琅琊榜》与十多年前到达顶峰的“历史正剧”旨趣不同。“历史正剧”多是深沉的影射史学,但《琅琊榜》却是一种浅白的理想诗学。架空背景所抛弃的,不仅是历史坚硬凝固的形态,也是借古喻今的春秋曲笔。《琅琊榜》从头就没有想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甚至故事本身可能也不是重点所在。它着力经营的不是真实历史或当下现实中世事的逻辑,而是某种人物在某种可能命运中的感情和反应。这些“可能”,只对作者的想象和心仪的理念负责,不想费心遵守任何既有的事实或规律。于是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设定,其实都做得马虎,《风起长林》开篇就是“中书令”和“内阁首辅”站在同一个朝堂上,有一种令人震惊的穿越感。但它本来也没有想字字有来处,它要讲的是童话。另一方面,作为童话,它也与武侠故事不同。后者天生带着传奇的性质,颠簸动荡,奇巧炫目,却又被有意识地写在历史的夹缝里。在成名大师们的笔下,武侠小说有意地保持与传统雅文化的距离,落笔在民间社会,这大概也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学风气有关。《琅琊榜》则反是,虽然并没有真的化用多少雅文化,却是在有意地创造它的对应物。在武侠故事中,读者清楚地知道“江湖”只是一个侧影,而《琅琊榜》却想给出某个世界的“正面”肖像。二者看待中国古典遗产的心情,大为不同,与时代风尚也似有关联。

《琅琊榜》以“传统风骨”自命,它表现的却绝不是纯粹的中国古典理念。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早就指出,在中国传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从血缘的“差序格局”,是非曲直不能一言断之,要看远近亲疏,高低贵贱。而修齐治平,家国一体,传统社会的理想秩序,就是亲亲尊尊,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的延伸,所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种秩序中少有适用于每个人的法则(“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人在其中的位置,却又是固定的。而现代社会依赖于陌生人之间的契约与信任,是非曲直须能以一言断之,有许多人人都需遵守的法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在其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却并非固定。无怪乎现代社会的情感叙事中,爱情会被摆在极为显要的地位。人类所有深挚的情感中,大概也唯有这一种是从陌生人开始,最后却可以演变为社会单元的粘合剂。从表面上看,《琅琊榜》系列并不突出爱情,却以浓重笔墨表现了许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理想场景,似乎是很“传统”的了。而可堪玩味者,其中最深沉的父子兄弟之情,几乎全都无关血缘。这对于所谓“人伦”,无疑是“偷梁换柱”,忠诚亲爱,须以两不相负为前提。而第一部中的梅长苏,第二部中的萧庭生,都曾当着皇帝的面说了大不敬的话,那两番话里的意思,都是皇权的崇高需要得到合法性的保证。是以《琅琊榜》系列中所有的情感与关系,实则都是从个人出发,以对等为原则。这诚然不够复古,但却不能算是缺点。比起当代新儒家通过重建家庭中的不平等来恢复社会秩序的滔天脑洞,《琅琊榜》这个通俗作品,误打误撞,倒更有“开新”的理论勇气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琅琊榜》系列最光明的前途,大概就是发展成中国的《权力的游戏》。架空历史与奇幻文学在西方,由来尚矣,西方作者对这个体裁的精熟,中文世界的作者们还不能比肩。此类创作的根柢,正是“貌合神离”的置换,把历史材料打乱组合,搭一个能逞己意的舞台。《权力的游戏》总体上以欧洲中世纪社会杂糅魔法元素,但人物理想主义的方面,也时时见到现代的价值观。勇敢、守信、公正、仁慈,珍惜亲情和荣誉感,这些固然可说是中古风貌和现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对奴隶制的反思等等,则远超出中世纪骑士精神的范畴。《权力的游戏》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电视剧的制作水准,更在于原著小说有文学野心,立志在史诗故事中描写复杂多面的人物,高贵与卑劣并出,清明与愚顽同在。这也当然不是中世纪史诗的题中之义,而是现代小说的自我要求。

目前的《琅琊榜》系列暂时还看不到这样的野心,在两部电视剧中,都有近乎完美的人物。说到底,它还是一个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奸臣害忠良,为国存大义,历来通俗戏曲中多有。第一部作为一个昭雪冤屈的故事,天然能找到正义的支点,到了第二部,则更倚重“家国情怀”。剧中设定近似中古,与这个观念其实有内在的紧张。譬如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田晓菲用深情笔致描绘过的那个萧梁, 那时贵族的心态,征诸《颜氏家训》,为人立身固然有许多准则,但不仅认为“君臣固无常分”,也不曾把天下兴亡揽作自己的责任。在真实历史中,家国观念的兴起与皇权的集中与科层制的壮大同步,成于明末清初,又得到近现代国族思想的加持。然而科层制中的楷模,是明君清官,而不是不拘小节,风骨超然的“贵族英雄”。《琅琊榜》把近世认可的超越性价值和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加以综合,正如其想要在一部作品中同时表现“庙堂”与“江湖”一样,其实给完善故事的逻辑性带来了不少难度。毕竟,要在架空背景中抵抗真实世界的逻辑,也是需要翔实的设定作为后盾的。

乔治·马丁曾自承写《冰与火之歌》的初衷之一,就是反对托尔金式黑白分明的世界观和对战争的浪漫化。他作为越战一代的价值底线,无疑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从《琅琊榜》中,或许也能隐约看出一点主创们的价值底线。两部下来,赤焰军和长林军打了好几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争,亲历者言及之,无不激昂悲壮。在这里还保留着最后的,却是最重要的“差序格局”,为国征战有不证自明的道德意义。虽然在很多地方,也能看出作者力图对统摄一切的“家国”进行超越,但这毕竟还是剧中最直接、最有力的正面主题。《风起长林》的结局落在良将名医相携归隐,悲欣交集,韵味颇为悠远。但从始至终,在“家国天下”的暖风裹挟中,观众都没有机会发现,他们一个以杀人为使命,一个以救人为志业,竟然从未面临理念之争。这当然也并不令人惊讶,即使到了现代,在胡适、傅斯年那样的自由主义者们那里,国家也是超越性和崇高感的来源。如果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家国天下”就是这宗教中所崇奉的一尊主神。要拨动中国观众心弦,也终须来到这无字牌位前,诚心正意,酹酒致奠。

 8 ) 赤焰犹在,长林永存 (全文完)

取这样一个标题,是觉得无论第一部里的赤焰军,还是第二部里的长林军,虽然换了名号,但心怀天下的忠义风骨是不变的,或许以后,长林名号也不在了,但这种英雄气节是会继续代代相传的。 (楼主感谢从开播以来一直追楼主剧评的小伙伴们!)


目录一览: 0. 大结局小结 一、演技点评篇 1. 教主 2. 刘昊然 二、剧本塑造篇(琅1琅2整体风格简单对比) 三、角色人物篇 4. 演绎难度第二大的角色——濮阳上师; 5. 演绎难度最大的角色——萧庭生: 6. 单薄还是单纯——蒙浅雪 7. 白水?黑水?——荀白水 8. 今夕cp的爱情观 ——平旌,林奚 9. 皇后之死——荀皇后 10. 我有何罪?——萧元启 11、编剧的亲儿子——岳银川


大结局小结: 榜2只是不能说结局是豹尾,但至少结局完整,该交代的地方都交代出来了。琅琊榜1的结局可以说是豹尾,但这种震撼力极大的升华式结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总言之,就是剧情发展走向需要如此大升华。我也算看了一二百部网络小言,真正能称得上“豹尾”的只要《琅琊榜》和沧月的《七夜雪》(一个女人把她的一切分给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男人)。 《榜1》选择了一种把碎片一片一片拼成图画的过程,到了靖王登基这幅图画已经拼凑完整,再到最后一刻梅长苏以林殊的姿态定格,则是给这幅画做最后的装裱,看起来焕然一新。当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点,但冥冥之中很多事情都回不去了,悲剧总是给人以震撼,何况是这种英雄式的悲壮。 《榜2》则选择反其道而行之,先是给出一副君臣父子和睦的美好图画,再一次次的在上面划上几刀,让人发现现实总是残酷的,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最后以喜剧大团圆收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依然是邪不胜正。这种迂回式的讲故事方式,注定是娓娓道来,由平静出发,经过轰轰烈烈的叛逆挣扎与摸索彷徨,最终又归于宁静。不是榜2的结局不够精彩,只是这个故事的基调就注定了在结局只能以这种平静的方式呈现精彩。 《榜2》大结局给了几个配角升华的空间,如元启、狄明、岳银川。对于几大主角,则是直接表现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大统领守护禁军,元时不忘长林选择当一个好皇帝,平旌终于向大哥敞开心扉谈自由与责任,林奚懂得了如何平衡自己的坚守与对平旌的追随,历经一番努力,他们都找准到了自己的航标,皆大欢喜,不是么?本剧的结局算是很完整的了,连配儿、东青、何成这种小角色的结局都有交代。 PS:最后两集,(1)我觉得萧元启与荀飞盏对决没什么太大问题,只有元启才能绊得住飞盏,不跟飞盏单打独斗,飞盏也会干扰军队搜查密室,而且元启也想知道自己与飞盏谁更厉害,同时元启也命令属下去查密室位置了,一举多得,并不矛盾。(2)长林军破城,这个地方我确实也觉得有些粗糙,感觉删了不少镜头,一下子城楼上就没人了,忽悠忽悠士兵就撤了,城门就开了。(3)平旌找鸽房为容身之所,这个地方不好评判,京城也就几个地方靠谱,就算没找到合适的容身之所,也要把元时接出来,这个才是最刻不容缓的事情,所以计划的不够周密也不能说是大错特错。


一、演技点评篇 1. 教主: 这部戏教主演的其实还挺不错的,个人认为教主挑对剧本的时候,演得挺好看的,然而一旦挑错了剧本,就是一场灾难。教主的作品两极分化严重,几乎无过渡。 教主肢体不太协调,动态戏较为别扭,感情戏却比较细腻。教主天生有一种内在贵气,擅长基因好家庭有地位教育好的角色,比如皇帝贵公子军官这类,《大汉天子》,《风声》,《神雕》,可看性不错。教主的目光与表情里透露出精明,特别不擅长演浑然天成,大智若愚,天然纯粹的角色,所以《泡沫之夏》,《上古情歌》就感觉人物超级违和,仿佛跑错了片场。 还好,这个戏里面教主的角色是世子,从小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心思重,坑弟老狐狸,总的来说属于他适合的角色类型,所以总体来看效果不错。另外台词是原声么,超级迷人。 近来又翻了翻教主的作品,突然发现好作品也不少,成功的与差强人意的人物还是占大多数,只不过男一号作品的风评两极分化明显,且差评部分烂的过于突出,比如《白发魔女...》《上古情歌》《泡沫之夏》《何以笙箫默》《锦绣缘...》,一丑遮百俊。 其实一人千面的演员不算太多,有些角色风格无法胜任并不代表他不是一个好演员,试想,把教主与刘昊然的人设调换一下,这将是一件多么惊悚的事情啊!希望教主以后也接一些内心深沉思绪复杂的角色,他确实能演出深度来,千万不要再接什么单纯天真自然憨的人物了,不要再去向往那个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了,哈哈~~ 2. 刘昊然:

平旌这角色并不好演,刘昊然虽然演技没逆天,至少也算hold住,我认为他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确实走心了。平旌虽然顽劣但却有一股浩然正气,这种大智若愚浑然天成的状态其实是很难掌控的,对于痞与正的平衡的拿捏是很较真的,痞气多了就变成了不懂事的熊孩子,正气多了就成了少年老成装模作样,这一点并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青年演员就能达到的,至少刘昊然做到了。刘昊然的平旌身上,天真里带着一种睿智,跳脱常理的行为中却不失道德的准则,向往无拘无束却又主动扛起家里的责任,他当得起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二、剧本塑造篇 3. 琅琊榜系列(第一部与第二部对比): 故事大纲没有第一部那么惊艳,但编剧懂得扬长避短,该细致的时候特写,该粗糙的地方几笔带过,所以该剧剧情紧凑,场景切换比较恰当,在补充解释的同时也侧面刻画了其他人物。 其他年轻演员的演技也很不错,刘昊然那个角色和飞流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少年心性不成熟,但刘昊然属于成长期,而飞流属于天生幼龄化,假傻与真傻的表述方式大相径庭,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琅琊榜1告诉我们,有的回忆因为过于痛苦而不愿被人提及,有的爱恋因为忙于责任而终究错过告白的机会。而第二部却告诉我们,曾经的美好只是为了迎接将来的痛苦,曾经的抱怨只有当彻底失去后才倍感珍贵。琅1是一个男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悲壮,琅2却写的是一个男孩一步步的成长。琅1是一部传奇,琅2是一段成长。琅1是把碎片一片一片拼凑成一幅图画,琅2却是把一幅图画一片一片撕碎。琅1重点在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琅2的重点却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讲得不平庸。权谋的味道琅2更胜琅1,而故事的新颖度琅1却更胜琅2,二者侧重点大相径庭,无所谓谁更胜一筹。 海宴还是很适合做编剧的,白话文古文台词的搭配比较舒服,节奏相当不错。她懂得怎样开拓新的故事切入点,怎样把情怀一点一点渗透,却又是那么的令人不知不觉。她懂得抓住文学作品在影视化过程中要突出与舍弃的抉择,是为数不多的成功的写手编剧。


三、角色点评篇 4. 演绎难度第二大的角色——濮阳上师: 有人说上师的存在是为了黑化元启,有人说上师的存在是为了协助世子便当。其实都不对,上师做这些事没有如此明确的目标,选择元启,恰恰是因为他容易被黑化;选择长林世子,正是因为他是大梁未来的希望。 上师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其他人过的不爽,其他人过得不爽了,他自己就觉得爽了,他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与癫狂的畸形载体。童年的经历让他认为人性本恶,所有善良的表现都是一种伪装,因此他存在的宗旨就是激发每个人心里丑陋的一面,破坏每个人心里美好的憧憬,并在这种黑化与破坏的过程中找寻到成就感。所以,他杀了亲兄弟以报复母亲的放弃;召集叶凌子反梁以报复师傅的放逐;设计京城瘟疫来期待大梁与20多年前的叶秦一样落魄;搅动朝廷风云来破坏长林王府一路的护航。总之,就是一个见不得别人过得好的人物。 说说上师的便当为什么领得如此容易: 主要还是萧平章打破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认知,心里那根一直绷着的弦突然间断了,人自然也就变得生无可恋。上师以为他找到了人心的真谛,在为自己一次次的屡试不爽而沾沾自喜时,他以为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且萧元启的表现也恰恰证明了自己结论的正确性。所以,他不急着离开山洞,他在最后一刻还是尽情地去劝说世子放弃营救弟弟的计划,可见,上师是不在乎自己的生死的,他更在乎世子是否能被黑化,长林世子的黑化可以说是他这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作品,然而他终究是失望了,长林世子狠狠地打了他的脸,蓦地,他变得迷茫,仿佛丧失了一生的信仰,自然对这人世间也失去了兴趣,少了从前的执着与留恋。 谈谈上师临死前的迷之微笑: 他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完全被萧平章打败,萧元启是一个超出预期的作品,即使在他看来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为这部作品添上最为浓重的一笔,但这也是值得的。在上师的眼里,他与平章目前只是打了个平手,都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为这一轮比拼画上句号。日后的路,他有元启、有皇后、有荀大人,而长林王府只有一个年轻的萧平旌(萧庭生与酒窝皇帝这两个老人家也快挂了,大家都清楚),这么算起来,自己还是赢面大一些。因此,他这最后一笑中,有着惊喜,有着欣慰,也有着期盼。(要是上师看到了这部剧的结局,估计会从棺材里跳出来。) 总之,郭老师的上师,妖娆邪魅的平静外表下,又毫不掩饰一颗癫狂扭曲的内心,外冷内热的强烈对比,加以服饰人设的相辅相成,编剧复杂的塑造与演员完美的演绎共同树立起了一个高度契合的人物形象。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不过如此。 5. 演绎难度最大的角色——萧庭生: 我认为在这部戏中,塑造难度最大的是萧庭生。这个角色是绝对立体而复杂的:君臣(酒窝皇帝)、同僚(荀白水)、养父子(萧平章)、亲父子(萧平旌)、亦师亦友(荀飞盏,萧元启),虽然人物的中心思想是长林风骨的传承,但对待每一层不同的人际关系都有微妙的差别,达到方方面面都收放自如实属难得。 他对先生是尊敬的,从数次的缅怀到最后的安葬,他秉承了长林风骨的传承,梅长苏就是他人生中一盏不灭的灯塔,指引他不要偏离正确的航线。 他对皇帝弟弟是表面疏离内心亲厚的,在人前他恪尽职守,严格履行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只有在私聊时,在棋盘上,才能体现出兄弟之间的亲情,血终究浓于水,有任性,有宽慰,也有坚持原则的决不妥协。终究,回应那声“哥哥”的是“臣在”,当皇权的纵容没有迷惑他效忠的恒心,他确确实实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但最难做到的却是在一生中无论得到多少荣华富贵,而永远不忘初心。 他和荀白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棋友”,以朝堂为棋局,以和棋为最终目的。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实他才是最了解这位首辅大人的,当对方发出凌厉攻势时,他懂得审时度势收发自如进退有度,既不会让反击过强而毁掉整个棋盘,又不会因忍让退避而失去分庭抗礼的优势。他用他的一生在博弈,在赌一场输不起的局,直到最后一刻。我想,作为一个棋手最大的成功,不是在于赢了这局对弈,而是当你离开之时,让你的对手难免唏嘘遗憾,在你的对手心里留下一个永远抹不掉的位置。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他不是赢不了这局对弈,而是不想赢。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对老大,鼓励与引导;对老幺,严格与纵容;对飞盏,尊重与赞许;对元启,提点与暗示。 他明白平章心里的那根刺。不说,是不让矛盾提前爆发;册封世子,给予权力的同时送出的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鼓励与肯定,是一种爱的馈赠与感化。平章是幸运的,正如萧庭生之于梅长苏,因为他遇到了一个睿智的导师,才使他与萧元启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却走出了一条康庄大路。 对平旌,他采取自由成长的教育方式。严格,避免其误入歧途,是在夯实做人的准则;纵容,放任其闯荡江湖,是在放飞少年的本性。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才是一个人正常成长的模式,不过早的耳濡目染官场守则,才不会变得少年老成,更不会学会装腔作势。就如同当代教育很多家长都信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则是一个谬论,当孩童失去了玩耍的天性,终有一天会为这段遗失的成长经历而付出代价。 对外家晚辈,他只是一个引导者,是一种出自长辈的呵护。对于飞盏的传讯,他只是为其答疑解惑,不涉及荀家私密,既不会让飞盏在荀家难看,又避免激化两家矛盾;对于元启的拜访,他及时给予长辈的关怀,他就是一座光源,无偿温暖着周围的一切,因此每一次谈话都让元启黑化的决心有所动摇,但元启终究没有像平章一般幸运。 深挖萧庭生这个角色,短短一千字不足以表达这个角色的深邃,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点到即止、恰到好处。我作为一个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传递的这种赤子之心,他的这种精神也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盏引路灯,我想,这是这个角色在我眼里最为成功的地方。 6.单薄还是单纯——蒙浅雪: 有人说丫丫演的这个角色毫无张力、无聊透顶,单薄得仿佛一碗白开水,其实并非如此。这个剧中,男人们总是为了家、国、天下、对手等方方面面劳心劳神,就连不少女人们也是每天活在纠结与算计中,比如莱阳太夫人诅咒皇帝,比如皇后绞尽脑汁为儿子铺平道路,比如林奚一直在小家、大家、母亲的嘱托与自己的爱情之间纠结,比如北燕公主带着阴谋前来和亲。这其中,只有两个女性角色虽然也处在权力漩涡的中心,却又仿佛置身事外,单纯得似乎不懂得权力的诱惑与毁灭性,她们就是蒙浅雪与荀安如。整个作品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下,需要这样简单的角色作为缓冲与润滑剂,如此才能更加反衬出情势的危机与其他角色的举步维艰。 老阁主说过,世子妃是一个单纯的人,她继承了蒙大统领憨厚的性格特点,想得简单,也不会有太多烦恼,有些事反倒更能理得清楚。大多数时候的世子妃确实就如一碗水,总是做被蒙在鼓里的那个人:林奚发现妆盒有问题选择隐瞒,平旌知道大哥的身世选择隐瞒,世子为了不让世子妃去疫区也选择了没事找事般的隐瞒,大家都把小雪保护得太好,不希望她这张白纸被世俗玷污。但小雪毕竟出身将门,再怎么单纯,耳濡目染与血脉传承中,还是秉承了先辈们的风骨。所以,林奚看不透的将门儿郎马革裹尸小雪却能明白,世子选择牺牲自己而保全平旌父亲与家国平安,她最终选择了成全,成长的环境注定她的视野比普通闺中女子或小家碧玉要更宽阔。她平日里确实柔弱得像一碗水,甚至没有既定的形态,但在最为关键的时候,却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不必很多,几次华丽的绽放就足以完成这个角色的升华。 世子妃的几次爆走都是很有考究的。其一,与平旌联手大战段桐舟,彰显将门虎女的飒爽英姿;其二,由扇世子一巴掌的愤怒到最后互拜的成全,是她最终拦住了来劝说的飞盏,是她陪世子一起走完最后的一段路,也是她安定了世子的内心,让他走得无悔与安慰;其三,平旌获罪后堵在长林王府门口挤兑找茬人士,字字珠玑,她不是不懂算计,而是不乐意算计,她当得起那个长林世子身边唯一的女人;其四,老王爷走后,荀大人来吊丧竟不忘处理平旌的罪责,荀首府刚跨出门槛身后的那声歇斯底里的哭泣,多少绝望,多少愤恨,多少心灰意冷,一句无言的控诉胜过千言万语。 女人的柔,柔在表面,刚在内心,这也是现实中多少单亲爸爸愿意重组家庭,而不少单亲妈妈却愿意一个人扛起家中的一切的缘由。返璞归真,单纯与天然只是她们外表的保护色,真正的爱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碰撞,长林世子看到了,而小侯爷却不明白,同样的身世背景,同样单纯贤惠的妻子,却最终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不禁令人唏嘘。 7. 白水?黑水?——荀白水 人生就是一场豪赌,赌赢赌输都是命。 天下人,面对蝇头小利而不为心动者,或许有八成;面对机遇选择而脚踏实地者,或许有五成;面对人生转折而刚直不阿者,或许只有三成;面对滔天权势而岿然不动者,或许不足一成。萧元启或许是那其中的五成,荀首辅或许是那三成,而长林王府却是那仅有的不足一成。 荀首辅的败局,其一,败在对那五成普通人的小觑。他宁愿幻想能力卓绝的长林王府罪在将来,也不愿意耗费心力去防备莱阳王府小角色的翻江倒海。他竭尽心力兢兢业业地老谋深算了一辈子,到头来却发现人算不如天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荀首辅的败局,其二,败在不相信那一成之人的存在。诚然,他相信长林王府是能力卓绝的,粮草的延迟只是给长林军制造一些小障碍,防止他们那一仗打的过于光彩夺目;他也相信长林王府是绝对忠心于国家的,北境颁旨他敢赌,是确信长林二公子会在国家大利与王府损失间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抉择。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他以为站在权力之巅的自己尚且属于那少数的三成,一生辉煌的长林王府又怎能超越自己,登顶那唯一的一成“人上人”?所以无论长林如何退让,如何既往不咎,他依然不愿意施与信任。荀家是外戚,虽说名义上是萧家的江山,但归根结底也是半个荀家的江山,因为他输不起,所以选择了不愿意赌,不愿意把赌注压在十里挑一的长林王府。 何成说荀首辅错在目光短浅,元启说不,他只是分不清有意与无意的区别。目光短浅的是皇后,荀飞盏赤裸裸的指出,而荀首辅也没有否认。如果说荀首辅最大的错,就是错在他老谋深算的过程中,却忘记了人心是不能用任何器材来丈量称重的。 荀首辅不是奸臣,京城瘟疫时可以看出他的果断与坚决,他也相信萧庭生与皇帝间的兄弟真情。他不像皇后,为了达成目的可以无视一切、不择手段。当平旌退隐后,皇后依然不依不饶,荀首辅却说他从未怀疑过长林的忠心;当岳银川提出他的疑惑时,荀首辅让他把话说完,并认真听取他的分析;当飞盏送来平旌的书信时,他没有随意丢弃而是认真阅读。只能说他是红尘里的一介俗人,依旧没有把这世间一切所看透。 在弥留之际,他的那声“长林”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的呼唤,是依托,是希冀,也是遗憾。这里,楼主没有解释为“后悔”,因为楼主觉得哪怕再重来一次,再多给荀大人几天的思考时间,最终他还是会选择同样的路。 在从政的道路上,如果前方不是康庄大道,那么就是万丈深渊,在没有开天眼的人生中,又有几个人能像萧庭生那么玲珑通透呢? 8. 今夕cp的爱情观: 很多观众觉得平旌与林奚的相处互动处处别扭,而事实确实也如此,究其原因在于二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所不同,因此细节矛盾无处不在。表面上看,林奚不愿卷入朝堂,平旌也爱寄情山水乐逍遥,看二者似相似,而细究其内心深处,想法却截然不同。 无论是舞刀弄剑的蒙浅雪,还是长在深闺的荀安如,她们毕竟成长于官家,尽管不问政事,但无法磨灭她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情节,她们能够理解大梁男儿的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热血斗志,本质上,这些女流之辈与荀飞盏、与长林父子的三观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总能看到世子夫妇夫唱妇随,所以我们看到荀安如在得知萧元启叛国的时候由百般不信到万般绝望,她们丈夫身上的英雄情节就是她们这辈子的信仰,只要信仰犹在,就无坚不摧。因此,即使世子已逝,蒙浅雪却变得愈发睿智、通透、独立,她告诉平旌遵循本心,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她尝试说服林奚理解长林王府的英雄情怀,告诉她这与医者的济世救人殊途同归,这是一种英雄气概的无声传承。因此,荀安如最后选择纵身一跃,她以最绝望的方式企图唤醒丈夫的良知,重塑她心中那个已经完全崩塌的信仰。 而林奚的价值观与前两位都不同,从林奚与小雪的很多对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矛盾的存在。林奚成长与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幼年的教育就是在灌输官场的黑暗与绝望,强调不应与之为伍,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她对官家背景的厌恶与逃避,虽然多年来跟随老堂主走南闯北,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有所淡化,但却并没有根除。林奚说初遇平旌时不想相认,说得是真心话,初遇时的林奚脸上明确写着几个字“你是傻x么”。至于后来的心仪,主要功劳还是在于我们这位“寒潭厚皮龙”死皮赖脸的不断在林姑娘面前刷存在感。 有人说看不到林奚的成长,有人说平旌进三步退两步,其实这些都是符合逻辑的。他们二人都是信仰坚定的人,为了接受对方,最后走到一起,都要打破自己原有的一部分认知,吸纳对方的思想,再重组形成新的统一的价值观。 林奚的成长,体现在她对官家态度的不断转变,从一开始的鄙视抵触,到最终的接纳遵从。有人说林奚琅琊山的分别,什么“我的脚步不会停留”,过于装逼与自私,其实不是这样,平旌不适合官场,其实谁都明白,倘若父兄仍在人手有余,他根本就无需回京,林奚不愿意跟平旌一起回金陵,不愿意完全妥协,其一是这种完全的遵从会让她这种独立女性没有安全感,其二也是想以自己为牵绊,以防平旌滞留官场过久而难以脱身,长林王功成身退后归隐江湖是最喜闻乐见皆大欢喜的结果,长林王府百年难遇,而对长林之名的担忧却年年长在。 平旌的成长,在于他终于找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终于找到了一种方式,既能肩负长林王府的责任,又能与心爱的人一起寄情山水。剧集初期的平旌无法理解荀首辅一直以来在朝堂上与父兄的针锋相对,而后期的平旌却愿意主动写信将大梁江山托付给荀大人,他开始理解其他人的立场角度,当这个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也开始眉头紧锁踌躇摇摆,有些单纯的憧憬已不复存在,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代价。 很多人都觉得三观不合的人是无法成为夫妻的,但在海晏的笔下却让我们相信爱情是一种可以冲破束缚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与动力,虽然这是一个无比痛苦而蹒跚彷徨的探索过程,很多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选择了放弃。但今夕cp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与艰苦,只要两个人愿意为对方而改变,终究可以翻过雪山,寻找到丰沃的草原! 9. 皇后之死——荀皇后: 荀皇后最后偿命的抉择是洗白么?其实不是,她终其一生都在完美诠释一句话“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荀家是有风骨的,但荀家人也都有着他们的执念。荀白水的执念是长林之名,荀飞盏的执念是小雪,荀安如的执念是嫁一个英雄,而荀皇后的执念则是“先吾儿而后天下”。只不过有的执念误人,有的执念挠人,有的执念伤人,有的执念损人,有些执念只是让人默默在角落里舔舐伤口,而有些执念却能把一切搅个天翻地覆。 荀皇后最大的错,就是她的执念过强,强过世间万物,以至于直接无视其他行为准则与道德的约束。其内心的疯狂与濮阳上师没有本质区别,再次印证了什么叫做“人以群分”,其实他们都是疯子,只不过一个为儿子疯,一个为自己疯。 荀皇后最后的话是不是真心的呢?我觉得是真心的,但如果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段台词里并没有遗憾与懊悔,和荀大人弥留之际的台词形成了鲜明对比,她的整个台词的中心思想都是“我的罪,不要怪我儿子”。荀皇后一生目光短浅,但她却做对了2件事,一件是保下元时,另一件事是以自己的霸道阴差阳错的拒领盒饭,但她也不是一个毫无章法的蠢笨之人,尤其被上师骗过一次又经历了兄长的离世,官宦高门的身家背景还是没有被完全磨灭殆尽。所以,她在短时间内,找到了最为有效也最有冲击力的对抗方式,本身就是她的错,也只有她扛下所有的错,以最悲壮的方式终止,才能凸显出元时的无辜,她其实和荀安如是殊途同归,都是希望以自己的死来唤醒某人(狄明)的良知。 荀家人都有着执念,但却没一个像她这样即使最后做了一件好事还依然被观众钉在了耻辱柱上,究其原因,只怪她不懂得收敛与控制。荀飞盏把他的执念一辈子埋藏于心底,荀安如选择带着她的执念一起灰飞烟灭,荀白水则是在他的执念基本达成的时候见好就收,唯有荀皇后,抱着她的执念一起下地狱。母爱很伟大,同时也真的很可怕! 10. 我有何罪?——萧元启 有人说大贼生小贼,小贼生小小贼,虽然这话说起来有些背景歧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虽然说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我依然承认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着一部分恶念,什么嫉妒抱怨都是人之常情,只不过善念依然占主导趋势,恶念会随着人的成长被逐渐压制。萧元启长歪了么?我认为刚开始不歪,但家庭教育导致他的根基不是很正,所以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很容易走入歧途,而他的催命符主要来自三个人——莱阳太夫人、卡粉boy、墨汁猴。我在前文就说过,元启与平章本身并无太大区别,只不过平章遇见了萧庭生,一直有他的引导,是平章的大幸,而萧元启却早早的遇到了那三个人,安如来得太晚,萧庭生的身份地位对他来说又过于微妙。 前期的元启之所以能和平旌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俩的性格在此时并无分歧,沉船案中可以看出,萧元启也是一个热血男儿,他也渴望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也甘心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侯爷,只不过他更希望自己的这个侯爷能够受到世人敬仰。然而,当沉船案告破,他欢天喜地的回到家中,他母亲是怎样教育他的?莱阳太夫人一直以一种消极的心态对待世界,也把这种黑暗的心态带入了她的教育之中,所以她以己度人的觉得大家都希望莱阳王府永远活在黑暗之中,因此她狠狠地泼了萧元启一头冷水。此时的萧元启对母亲的观念是半信半疑的,“信”源自于最重长辈的传统道德认知,也有三人成虎的反复强化,但“疑”的这部分却源自于自己受到的教育阅读的典籍,也有着这些年走南闯北交友与眼界的提升。 明明元启的认知一直维持在一个临界平衡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突发环境的影响,就不会彻底崩塌,而事实就是如此的有戏剧性,莱阳太夫人之死就是整个元启黑化事件的导火索。母亲的存在是元启良知中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给元启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依然是元启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光源,元启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都在成长构建过程中,所以才会经常处在半信半疑的状态,倘若太夫人能够活得再长久一些,等到元启的价值观完全长成,他就会明白母亲的想法是错误的,也就不会如此容易的被外界环境动摇或诱惑。只可惜,莱阳太夫人去得太快,太猝不及防,突然间熄灭了元启心中的引路灯,把他彻底丢弃在无边黑暗之中,加之后来上师与侯爷的催化助攻,激发了元启心中黑暗的属性,元启彻底长歪了。 金殿之上,弥留之际,他对平旌的质问看似气势磅礴,实则色厉内荏。他变得和他母亲一样,怨苍天不公,以己度人,其实也是在不断地给自己暗示,暗示自己没有错,是大家不能理解自己。很多人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其实并不是不能回头,而是没有勇气回头,抱着粉身碎骨信念的悬崖勒马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平章的父亲当年肯这么做,也是一个真的勇士。 其实,元启的善念并没有完全泯灭,他愿意把东海的信息分享,说明他其实还是那个多年前意气风发的少年,只不过被这个黑化元启藏在了内心深处。私通东海,背叛皇权,是元启的错,但他终究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过不去的坎儿,也有走错的路。 萧元启的错,始于一个点,却蔓延了整个王朝。 11、编剧的亲儿子——岳银川 你见过从出场到谢幕一直见证剧情重大转折的角色么?你见过在全剧最后一集里完成人物升华、展开、丰满的角色么?他就是岳银川。如果说打了全剧酱油不断miss重点的荀飞盏是编剧领养来的孩子,那么这名靠近结尾才出现的岳银川绝对妥妥是编剧的亲儿子。 本来楼主是不准备写小岳同志的,无非是青年才俊,救国于危难,治军有方,大梁的新一任军事接班人,解放平旌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把怀疑元启通敌的戏份给他,我接受,毕竟大梁需要一个可以与平旌比肩的接班人;把扭转全局反败为胜的关键给他,我也接受,毕竟主要角色的处境都进退两难分身无力,需要这样一个人物来推动剧情发酵;把收腹三洲的重责交给岳银川,也在我意料之中的,毕竟他是东海之战中现存的最优秀的人才。 一直以来,编剧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刚直不阿、善思正经的岳银川,也展现了他察言观色、周旋于朝堂的随机应变能力。然而,我们的亲妈编剧觉得这还不够,邻近全剧终的最后十分钟,还给他增加了当月老和打趣下属的戏份,让这个角色充满了生活情调,而不是专心事业的工作狂。此外,还朦朦胧胧的揭示了平旌目前的处境与他抉择的缘由,一句“我还不够聪明吧”完成了整个人物的升华,点到即止,进退有度,岳银川,你才是深得长林老王爷的真传吧! 如果说萧平旌的通透是见惯了金陵城内的风起风息,是得益于父王不断的提点教诲,是经历了悲伤苦难后的脱胎换骨,那么岳银川简直就是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精灵,无师自通!不难想象,在长林王隐退的岁月里,我们这位岳将军是如何立于红尘之中,笑看世间百态,评点芸芸众生。大统领啊,你还是回琅琊山上打榜去吧,将来的大梁,终究岳将军才是主角! (全文完)


【1】庆余年长评(2万字)

庆余年之众生平等

//movie.douban.com/review/12089916/

【2】我的长评推荐,请关注豆列:

我的剧评推荐

//www.douban.com/doulist/61673553/

此豆列只筛选出我的长评中有关剧情人设深入展开剖析的部分。

 短评

为!什!么!要!给!昊!然!弟!弟!用!配!音!

8分钟前
  • 戚阿九
  • 推荐

昊然弟弟真好看QAQ整体质感很质朴,画面好看,音乐有燃有温情,晓明只要不尬耍帅,业务水平还是很在线的,还是想嚎昊然弟弟好帅QAQ

10分钟前
  • 晗·许我向你看
  • 力荐

少年时代的萧平旌还会有人不喜欢吗?那种炽热,忠诚,向上的生命力,以及可以看到不同故人的影子。少年不知爱恨一生最心动

11分钟前
  • 木叶下
  • 力荐

终于不油腻的晓明哥让我真实的有些不想让他下线。昊然弟弟一出来我就盯着他的脸看完全忽略了他讲的话。不知道为啥看到榜一的演员有些想笑,一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觉2333

12分钟前
  • 想去送外卖
  • 力荐

虽然第一集出现了内阁首辅,但非得说这是架空剧,那也就算了,可是从山西大同到甘肃甘州为什么走的是水路?

13分钟前
  • 孔鲤
  • 还行

黄晓明难得发挥得不错的角色,佟丽娅这个角色也还不错。前面好喜欢长林府的日常啊,喜欢老王爷,皇帝的酒窝也太深了,每次皇帝的镜头我都注意酒窝去了。太太太太他妈悲凉了吧,越往后越悲凉。

15分钟前
  • 冰山俱乐部
  • 推荐

哇塞,那些打着一星说演员演技尴尬剧情不好的真的看剧了吗?但凡沉下心看过剧就不会这么说,只想说第二部的格局比第一部更大,再说黄晓明虽然演过烂剧,但这部戏演的还真就不烂,还有刘昊然怎么就撑不起来了,设定的就是江湖少年的成长,前面活泼是人物性格,没看到后面的成长怎么就知道他撑不起来了。

16分钟前
  • 鱼一
  • 力荐

依然很耐看。国君、文臣忧惧,但“罪在将来”也不过是赌长林王府的一颗忠心。长林王府不屑党争,而是胸怀天下、忧心国难,格局真大啊。这一部的精彩依然在人物明里暗里的较量,一众男性角色和刘昊然一起扛起剧,二公子醉酒舞剑很有武侠剧江湖的感觉啊~也许纵使出于朝堂,还当归隐江湖。

19分钟前
  • nina
  • 力荐

几个主人公选角不太满意,如果不是冲着琅琊榜的招牌估计都不会看。萧平旌这个角色过于聒噪了,这可不像是年过二十的名门子弟。摄影美术还是很好看,战争场面一百分,继续观望。(剧情渐入佳境,而一开始让人不喜欢的平旌也慢慢让人感受到了责任和担当,刘昊然把握得也还可以,没拖后腿。

21分钟前
  • スピカ
  • 推荐

没有接着萧景琰写第二部是明智的,隔代更易展开剧情,人物形象也好树立。感觉又看到了大汉天子时期的黄晓明,真好。

25分钟前
  • 翌嘉
  • 力荐

画面真是越来越精致了 有种在看电影的感觉 刘昊然少年气十足 看预告这个萧家最后也是类似赤焰军的下场 希望刘昊然能把后期戏份hold住

27分钟前
  • 冰镇西瓜橘子水
  • 推荐

放心打个五星!质疑刘昊然的我觉得没道理,这么年轻却hold住了,看多点集数你就知道了,四五集开始渐入佳境,这部没有金手指却有满满的情怀与反思,场景布置,礼仪,音乐等等非常考究,武打设计也不错,刘昊然舞剑那段拍的美!黄晓明发挥正常。最近的剧情看的我泪奔!好喜欢孙淳!正午不愧是正午!

29分钟前
  • 沁言子
  • 力荐

故事是新的人也是新的。庭生没有想象中的黑化,和梁帝也不负当年教导之人。梅长苏和林殊的两面好像分在平章和平旌上,思虑周全细心谨慎和少年意气。林姑娘的古装扮相意外不错,有种当年刘亦菲的惊艳,看好~黄晓明终于接对戏了,明明可以演好戏的不是么?看来当下演员不济,导演制片也是有不小的锅啊。

32分钟前
  • shirly
  • 力荐

五十多年后,蔺阁主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型。

37分钟前
  • 平四眼
  • 力荐

第一部中 金陵城最明亮的少年只存于故人的记忆里 而新的篇章里 寒潭小神龙 你便是最亮的那束光

38分钟前
  • 楼小楼Loenna
  • 力荐

打一星和两星的真的满满恶意非常有毒了。摸着良心说再怎么嫌弃剧情挑剔演技。这部剧都及格了。。少了点第一部的金手指外挂。其实反而更正常些。。

41分钟前
  • 未命名
  • 力荐

参加过看片会,制作水准和场景设置都比第一部有所提升,老戏骨很多,演员演技也都在线,尤其大家认为的雷点黄晓明,演技其实是很在线的,没有露胸肌也没有霸道总裁式围笑。值四星。少一星是因为从演员阵容和故事剧本角度来看,跟第一部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

45分钟前
  • 可爱小馋猫
  • 推荐

制作方面比第一部手笔更大,但第一部最赞的编剧和复仇的包袱都没有了,变成了一个教主宫廷剧。

46分钟前
  • Jing
  • 推荐

第一季的高潮在那句:臣附议!第二季的高潮落在了: xxx愿追随长林!第一季以朝堂为中心,第二季以边境战火和邻国外交为主线。。。君君臣臣的揣度猜忌从不停止。。但是我知道景琰已经做的很好了,庭生已经尽力了,蔺晨已经努力在照顾了!这就够了,谁在乎大梁的江山啊!只是心疼那些竭尽全力的人。

47分钟前
  • 夏末甜桃
  • 力荐

无功无过。琅琊榜1有复仇这个主心骨,撑起了故事的脊梁,让人物随之血肉丰满,琅琊榜2的主心骨迟迟没有出现,两集过后人物依然立不住,人物关系依然如同一盘散沙,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虽然从制作来看是顺眼的,但顺眼是不让人看不下去的因素,却不是吸引人看下去的因素。

52分钟前
  • Chris没有tin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